-
詳細內容
-
講員: 李德文
-
分類: 主日信息2015
-
要明白並進入「神永遠的旨意」,便可以救我們脫離自己。神心中只有一個旨意,就是「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 1:10) 。神創造萬物的時候,萬物本是合一。然而,魔鬼使一切都分化,破壞了原本的合一。因主耶穌死而復活,神永遠的旨意便可以恢復,但在過程而言,神這個永遠的旨意先要應驗在教會(基督的身體)身上。保羅對信主的人第一個勸勉是「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如何才是「相稱」呢,他緊接著說:「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2-3) 。「相稱」的目標就是「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就是神永遠的旨意。為什麼合一那麼困難呢,就是因為人驕傲,不願意謙卑。驕傲出自魔鬼;謙卑出自主自己。我們天然的自己遺傳了魔鬼的性情,必然驕傲。所以,只有一種方法能使我們謙卑,就是向主學習。「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凡事謙虛
「凡事謙虛」(弗4:2)中「謙虛」的原文是 Tapeinophrosune,與一般「謙卑(Tapeinos)」有所不同,它是Tapeinos 和 Phren的結合。Tapeinos 本已解作謙卑,而Phren乃指一種心志(林前14:20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思想、態度、意識形態。因此 Tapeinophrosune可指一種「有謙卑的心志和意識形態」。例如「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Tapeinophrosune)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Tapeinos)的人。」束腰就是以裝束(原文為「穿上」)來形容一種僕人生命的「穿著」或「形象」。因此,保羅所說的「凡事謙虛」(Tapeinophrosune)並不單是一時間的某個謙卑表現,而是一種持久穿在身上的一種「謙卑的心志和意識形態」。
謙卑像小孩在天國最大
-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 (究竟)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就是最大的。」(太18:1-4)
-
馬可和路加都分別記載了當時門徒中間起了爭論,誰將為大。弟兄姊妹,我們會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人的大小高低呢?是學問?財富?社會地位?職業性質或職,還是個人成就呢?論到天國裡誰是最大,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以利亞等必然會是候選對象。然而,天國裡的大小,並不是基於工作成就或才能大小,而是基於我們的態度──是否謙卑。
-
「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回轉」指的是「改變方向和行為」,而非「走回原路」。並且,這是一個被動式的動詞,意即「被改變」,而不是「主動改變」。因此,必須被神改變成為小孩子的樣式才有機會在天國裡為大。
-
小孩子有什麼特別呢?是否小孩子的一切都好呢?有沒有壞的小孩子呢?多的是!但主在此特別講到那猶太小孩子的「謙卑」。猶太小孩子六歲便入讀「拉比小學」。他們都會鋪沙學寫字。拉比教的第一個字就是「 」(SHAMA),即希伯來文的「聽、聽到、聽從」,源於「Hear, [O] Israel以色列啊,你要聽!」(申6:4) 。然後拉比便天天教導他們摩西五經,所以猶太小孩子的特點就是「謙卑地聽從」。
-
成年人卻與小孩子不同,尤其是有才能本領的人,又或者已經有一定地位的人。他們心裡也有「聽從」,不過是希望別人去聽從他們,成人心裡比起小孩多有驕傲和虛偽,而小孩子卻謙卑真實。天國沒有驕傲的人,只有謙卑像小孩子的人,就是被神改變甘心聽從神的人。
-
驕傲的人自以為有一些比別人優越的東西,然而他們心中沒有真正平安,因為他們害怕失去這些可自誇的東西。被神改變成謙卑的人則相反,他們必定是常常喜樂,凡事謝恩的人,心裡充滿屬天的安息。
-
謙卑如羔羊的才是最終得勝者。施洗約翰是如何介紹主耶穌給人認識呢?是羔羊呢還是獅子呢?「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 1:29) 主耶穌謙卑如羔羊,最終默默無聲死在十字架上。啟示錄說:「他們與羔羊爭戰,羔羊必勝過他們,因為羔羊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同著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得勝。」(啟17:14)
誰願為首必作僕人
-
「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7-28)
-
真正的僕人必須謙卑,不能驕傲。什麼是驕傲呢?其實「驕傲」就即是失去謙卑,乃罪惡之根,撒旦的產物。所有不信主的人都是驕傲的。慕安得烈形容我們所得著的救恩,就是「得回所失去的謙卑」,謙卑乃受造者與神之間原有的「唯一」真正關係。撒旦破壞了神與人之間的這關係,主耶穌卻把這關係帶回地上,藉著謙卑拯救我們,也使信祂的人與謙卑有份。
-
主所賜給我們的救恩是使我們有份於他的的謙卑,這謙卑就是主與父神的基本關係。主耶穌本是與神同等,但卻謙卑地取了受造者的地位。主的謙卑滲透了祂的生命和生活的每一部分,謙卑成為祂與神之間的唯一關係,主有凡事謙卑的心志和意識形態。我們來看主是如何的凡事謙卑:
-
約5:19: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憑己力作事,未看見父作而自己先作)
-
約5:30: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希望自己的意思能成就)
-
約6:38: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按己意而行)
-
約7:16: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憑己意說話教訓人)
-
約8:50:我不求自己的榮耀,有一位為我求榮耀、定是非的。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希望在人面前自己得到稱讚和榮耀)
-
約12:49: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
(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多是父還未說而自己先說)
-
主耶穌的確是「凡事謙虛Tapeinophrosune」,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持久穿在祂身上的「謙卑的心志和意識形態」。今天我們得救了,謙卑也應成為我們與神之間的唯一關係,否則我們便無法真正住在神的同在裡,也無法經驗神的恩惠與聖靈的能力。謙卑是根,是受造的人在神面前唯一正確的態度。惟有學到主的謙卑,「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
謙卑乃是意識到自己毫無所有,我們所有的都是領受來的,因此在最深的謙卑中,俯伏在神面前,等候他賜下一切。謙卑不是一時興起的情緒,而是耶穌整個生活態度,所以主與人接觸時,就如同與神相交一般的謙卑。他覺得自己是神的僕人,為要服侍神所造所愛的人,因此他便能視自己為眾人的僕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