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registered}{/access}
經文:約1:31-51
詩歌:《流通管子》
我們當初是如何蒙恩得救的?是用理智和很多的科學或考古論據去分析這個信仰的真確性?是因爲親友們慫恿和壓力,就糊里糊塗的信了?是計算過,覺得太早信主不太划算,要臨死之前才信?或是心裏火熱,一早就想要相信,只是在等一個別人向你傳福音的機會?還是尋求這個信仰一段時間,需要一個契機去開啟你的心,接受救恩?
讓我們藉着今天分享腓力與拿但業的蒙召,去思想我們蒙恩得救的經過,在信仰的路程上是如何的成長,也激勵我們去熱心傳福音。
信主的經過
從約翰福音1章31-34節這一小段經文,我們可以得知他們信主的背景。當時,施洗約翰傳道的目的是爲了預備主的路,在往後的發展裏,我們可以看見施洗約翰是如何把主耶穌介紹給他的門徒。
從約翰福音1章35-42節知道,最早被呼召的門徒並不是西門彼得,而是他的兄弟安德烈和一名沒有記載名字的門徒。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和兩名門徒在約旦河外的伯大尼再次遇見耶穌,這一次約翰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上一段經文同樣的用了三個「看」字,可是這一次是很專注及敏銳的向門徒說出「神的羔羊」,不再只是「神的兒子」,正是告訴他的門徒主耶穌會成爲我們的贖罪祭,換句話説他就是為我們犧牲的救贖主,是彌賽亞。
37節說兩名門徒立刻「跟從了耶穌」;顯而易見,他們本來就對舊約所説的彌賽亞是有所認識、追求的,他們只是不知道彌賽亞是誰。他們沒有追上前問耶穌是不是彌賽亞,只是在後面跟着,直到耶穌問他們要甚麽,他們就直接問耶穌住在哪裏,反映出他們很願意去瞭解耶穌更多,去發掘耶穌是不是彌賽亞。耶穌也沒有反對,只是說「你們來看」,英文直接翻譯的話是帶有命令的「來、看」。到底我們對這個主的認識,是別人說甚麼就是甚麼,還是我們有所親身經歷?耶穌就是要他們與祂有親身接觸,第一身的去瞭解,才叫他們來看。那兩名門徒跟從了耶穌,一個是安德烈,另外一位,普遍相信就是寫約翰福音的約翰本人,因他習慣在約翰福音中隱藏自己的名字,而且另外的福音書也有提到首先信主的有約翰的兄弟雅各。
當安德烈知道耶穌就是彌賽亞,就立即找自己的哥哥西門──自己最親、最重要的人,因爲很想他認識這一位救贖主。西門到了耶穌面前,耶穌就立刻給他取名字,叫他磯法,也就是彼得;表示耶穌已經接納了他,因爲他知道西門來的目的就是要認識祂、跟隨祂。在聖經裏,從來只有位分大的可以給位分小的祝福和取名,在這裏同樣的是耶穌給西門取名。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安德烈是立刻把耶穌介紹給哥哥西門,因爲他知道這個是一個何等寶貴的福音,他重視這個救贖主,他希望自己的哥哥也能得着這個救恩。
拿但業和腓力對主的不一樣反應
從約翰福音1章43-45節知道腓力是伯賽大人,而伯賽大是在加利利的東北方,距離耶穌受洗的地方大約是100英哩,大概就是150公里左右,而一個人大約一小時能走5公里,不停下休息、睡覺也要用上30小時。耶穌不單單只是想要去,英文直接翻譯的話是「決定、定意要去」,他是帶着目的去這個地方,要遇見腓力。耶穌沒有説很多的話,只有一句「來跟從我吧」,相信腓力清楚知道耶穌是誰,要不然也不會貿然的就跟從了耶穌。
原來腓力是和安德烈、西門是同城的人,就是説有可能是他們的鄰居,更可能是朋友,所以很有可能是安德烈這個熱心的人把耶穌的事告訴腓力。雖然經文當中並沒有提到腓力如何回應耶穌,可是我們從他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不單單是自己個人要跟從主,更是找着好朋友拿但業,要帶他認識耶穌。在往後的發展裏,我們可以看到拿但業常常和腓力在一起,可見他們是很好的朋友。當他們二人知道耶穌是彌賽亞就立即把耶穌介紹給身邊的人,毫不猶豫。
從約翰福音1章46-49節看出拿但業的反應和腓力很不一樣,他是帶着偏見去看拿撒勒這個地方,認爲那裏不會出甚麼好的東西,遑論彌賽亞我們的救贖主,所以他直接給與否定。腓力並沒有與他爭辯,他非常聰明的邀請拿但業去看看耶穌是一個怎樣的人,同樣的的一句話「來、看」,他就讓拿但業親自去看耶穌這一位神。自然的,他的經驗就會告訴他耶穌就是那位彌賽亞。我們是否也是一樣呢?當初死活不肯相信,可是當有一天接受邀請去了福音聚會,神開啟我們的眼目,就知道這個主是真的。
拿但業還沒有到,耶穌就説他是心裏沒有詭詐的真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誰的後裔呢?雅各,一個曾經非常詭詐、充滿盤算的人,後來夢中與主相遇,慢慢改變,聖經就再沒有用詭詐去形容他。耶穌一眼就看出他的特質,就如典型的以色列人一樣執着,尤其在信仰方面的執着,執着於專心一致的等候彌賽亞的來臨。拿但業不禁問耶穌是如何認識他,耶穌的回答讓他的態度一百八十度改變過來,更稱呼耶穌為拉比,也就是師傅。耶穌的回答讓拿但業知道耶穌不但擁有超越時空的力量,能夠在腓力招呼他之前已經認識他,更是一位鑒察人心的神,知道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正在默想神、讀神的話。拿但業能夠改變態度,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對聖經非常熟識,知道並且等候彌賽亞,只是不知道彌賽亞是誰,所以當耶穌説在無花果樹下遇見他,他就立刻轉變過來,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我想這是一個充滿恩典,一點也不容易的事。如果拿但業沒有一個敞開的心,也無法在短時間内摒棄固有的偏見。可見,擁有一個敞開的心是我們都很需要去學習的功課。
腓力是個怎樣的人?
就如先前提到說,腓力是伯賽大人,與安得烈和彼得同城,意味着腓力與他們很有可能是朋友。根據前面的推論,他們三人明顯是一直專心等候彌賽亞的人。另外,相信腓力是一個没有遲延的人,所以當他一直等候的彌賽亞主耶穌向他呼召的時候,他没有猶豫就接受了,可見他有一顆單純的心來接受耶穌是救贖主。他非常寶貴這位救贖主,看重神的拯救,一旦接受了救恩、跟隨耶穌,就有像安得烈一樣的熱心去告訴拿但業這個他看重的人,因爲腓力知道拿但業也是正在等候彌賽亞,同時他是一個行動敏捷、坐言起行的人。腓力也是一個聰明,思考敏捷,又懂得審時度勢的人。他知道拿但業需要甚麼、正在等候誰,所以當他找到拿但業,他就對拿但業說他遇到了舊約所講的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先知所記的那一位。相信他很清楚知道憑拿但業對聖經的熟悉,即使現在不能接受,只要讓他親自碰見和認識這位主,就會知道他所遇見的就是那位彌賽亞。
在約翰福音往後的章節裏,耶穌親自在五餅二魚的事情上試驗腓力。祂問腓力如何買餅叫五千人吃飽。相信腓力是一個非常實在和精打細算,並且頭腦敏捷的人。他很快回答耶穌用二十兩銀子的餅叫各人食也是不夠的。他看的是週遭環境,用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換句話說,他會先從實際或屬世的眼光來衡量事情,嘗試自己解決而不是先想到神,較缺乏敏鋭的屬靈觸覺。他好像忘記主耶穌曾經行過的神蹟,忘記了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此外,在約翰福音第12章,當有外邦人找腓力求他帶他們去見耶穌,他沒有直接把他們帶到耶穌跟前,卻找上安德烈和他一同去告訴耶穌;或許他是一個信心比較軟弱,或是比較看一些規條和因循的人,以致他不敢把外邦人領到主的跟前。甚至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腓力求主耶穌將天父顯明給他看(約14:8),主耶穌就失望地責備他跟隨自己三年多的時間還未能真正認識主耶穌與父神的關係,和神的兒子所代表的是甚麼(約14:9);可見他對屬靈真理的認識比較表面,屬靈生命成長比較慢,是直到後來才慢慢改變過來,這就是腓力。
拿但業是怎樣的人?
拿但業佷可能是巴多羅買,因爲約翰福音提及十二使徒當中有拿但業的名字,卻沒有巴多羅買的名字;反過來在其他福音書有論及十二使徒,就有巴多羅買的名字卻沒有記載拿但業;從而推敲兩者應該本是一個人。相信他是一個比較執着或者會先入為主的人,因為當他聽見耶穌是拿撒勒人,就很直接認為彌賽亞怎會從這樣的地方出來。耶穌稱呼他為真以色列人,呂振中翻譯為真是個以色列人,證明他對信仰的熱誠和執着,一點都不馬虎、敬畏神、渴慕神和他的話、非常熟悉聖經,更加是等候彌賽亞出現。當耶穌對拿但業說在無花果樹下看見他、向他顯示的時候,拿但業就立時明白到耶穌有超越時空界限的能力,又能洞察人心,便能認得出耶穌就是神的兒子;可見拿但業屬靈深度和成長相對比較成熟。
我們當初接受救恩的時候和現在相比是怎樣的呢?
這個問題對一些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人來説,可能感受沒那麽深,因爲從小已經知道救恩,在這樣的環境長大,這個過程會比較模糊。然而,對於一些在沒有基督信仰背景的家庭長大、成長到一個階段才認識主的人來説,這個體會很不一樣。在剛信主的時候,何嘗不曾也是有着那份真摯,對主的熱切和渴慕,就如安德烈和腓力一樣,巴不得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都能一一認識這位救主,得着這個救恩。我們有沒有用一個很單純的心去接受這個福音呢?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反思一下。
現在呢?我們還懷着跟當初信主時一樣的熱切嗎?我們有沒有邀請親友參加福音聚會呢?有沒有像安德烈和腓力一樣,多年以後仍緊緊抓住這個神,熱心地傳福音,希望更多人得救?若你問我有沒有向家人傳福音,當然有;可是若你問我是不是常常傳福音,我可以告訴你,並不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被拒絕的經驗多了,知道某一些情況,某一位福音對象很大機會會拒絕,就假定了他一定會拒絕,這就成爲了我們傳福音的攔阻。我曾經很害怕傳福音給我的母親,因爲她每一次都拒絕。感謝主!直到一天,參加了安息聚會後,心裏想到她,就打一通電話去邀請她參加福音聚會,誰知道她真的答應了!一連兩天的福音聚會她都有出席,就在第二天的聚會中相信並接受了耶穌成爲她救主。這超越了我們所想的,你想是不可能,但神卻成就。若我們不去嘗試,神就不能開展祂的工作。
回轉的方法:對主要有單純、敞開的心
「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啟2:5)
這個愛心不單是指對神的愛心、對信仰的熱切和熱誠,更是對肢體的關愛。以弗所教會對真理認識非常堅固,這是好的;可是卻因爲過分批判別人,導致失去了對肢體的愛心,神就在這裏提醒他們要回到起初的愛心。我們如何才能回到起初的愛心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像腓力一樣有着單純的心,少一點過分思前想後、盤算。我們也要像安德烈和腓力一樣,把人帶到主前,因爲唯有主才能改變人心。「你來看」這一句話不單單是給福音朋友聼,更是當我們軟弱、對主冷淡的時候,激勵我們去向主禱告,求他幫助我們,讓我們能把一切交給主。我們渴慕神的話,默想主是很重要的事情,要不然當主向我們開啟或指引的時候,我們無法認得出,跟得上。最後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敞開的心。拿但業縱使有懷疑、成見,可是他有一個敞開的心去接受神的啓示;我們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敞開的心呢?若我們沒有這個心的時候,就很難回轉。
攔阻我們回轉的最大原因,就是罪。可能是我們做了一些事情真的得罪神,或是我們性格當中的一些瑕疵,就如過於自我、驕傲、閒懶等等,這些問題都讓我們與神之間出現隔膜,這個時候就得趕快回到主前認罪悔改,求主堅固信心。
「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12,14)
主耶穌這個贖罪祭一次獻祭,永遠生效。我們當初藉着主耶穌的寶血得救,今天我們軟弱跌倒的時候也可以同樣的來到他的面前去認罪悔改,他的寶血仍然有功效。又有如約翰一書1章9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問題帶到主的跟前,正如這裏寫的,神是信實的、公義的,會赦免我們。
總結
熱誠真摯的腓力雖然能力有限,信心軟弱,甚至對真理的認識比較慢,但耶穌有憐憫和恩典,沒有因為人的不完全就放棄他,仍然揀選他作使徒。
那位固執、有偏見但渴慕神的拿但業,在主耶穌被釘十架後,和其他使徒一樣非常沮喪失望,但他仍能和其使徒在提庇里亞海再次經歷到主的豐盛和大能,主就將他挽回。
不管是腓力或拿但業,他們後半生為主的見證而奔跑。最終腓力在小亞細亞為主殉道,被石頭砸死;而拿但業則傳說他在非洲傳福音,亦為主殉道。雖然他們是好朋友,常常結伴同行,然而當他們從主領受了託付,要把福音傳開,他們就願意分道揚鑣,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爲主奔走,爲主作見證。「又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羅9:23)
雖然我們看着自己是不配的,但我們榮耀的神卻願意使用我們這鄙陋的器皿,當他要使用我們的時候,就讓我們能看輕自己的不配,去努力爲主作見證。
願我們藉着今天談到的兩位人物,去反思現在我們還有沒有帶着當初的熱切和愛心,也激勵我們能勇敢的去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