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28:19-20、約4:1-30
詩歌:394首


一、引言

  今年石蔭家的主題是「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在這主題裏,我們定了兩個方向目標,第一:增強肢體對石蔭家的歸屬感;第二:拓展石蔭青少年的福音工作。我們實在需要在傳福音這事工上更多擺上,因此我今年講道的主題是「傳揚福音」。第一次的題目是「效法保羅傳福音的心志」,我交通了保羅對傳揚福音的感受,來彼此勉勵。這些感受包括:「保羅自覺若不傳福音便有禍」、「保羅自覺欠人福音的債」、「保羅情願盡力量傳揚福音」、「保羅不以福音為恥」及「保羅無論得時不得時都專心傳揚福音」。第二次的題目是「效法彼得得人如得魚」,我交通了要像彼得「得人如得魚」需具備甚麼條件。這些條件包括:「聖靈充滿」、「熟悉聖經」、「願付代價」、「隨主調度」及「榮耀歸神」。甚願弟兄姊妹都能效法保羅和彼得來傳揚福音。今天的題目是「傳揚福音(三):效法主耶穌傳福音的榜樣」,盼望我們能從主耶穌傳揚福音的經歷上,有更美好的學習;並且得着激勵,更盡忠努力,傳揚福音!

 

二、主耶穌傳福音的榜樣

  主耶穌在復活升天時,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吩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這是主耶穌給每一個信徒的「大使命」,因此我們必須按主的吩咐努力傳揚福音。主耶穌三十歲開始公開傳講天國的福音,約在三十三歲半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寶貴、偉大的救恩。雖然主耶穌在地上傳道的日子只有三年半的時間,但祂傳福音的經歷卻是我們該效法最完美的榜樣。主耶穌是怎樣傳揚福音的呢?我們來看主耶穌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傳揚福音的情況:

  「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1-9)

1. 向不同背景的人傳福音

  主耶穌在這裏是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傳揚福音,撒瑪利亞人被一般猶太人所鄙視,因為在主前722年,當亞述滅北國以色列之後,將別的民族遷移到撒瑪利亞,使當地的以色列人跟這些外族通婚。所以猶太人認為撒瑪利亞人血統和信仰都不純正,因此歧視他們,視他們為雜種並不相往來。主耶穌卻除去了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歧視,主動向這個婦人傳講福音。

  主耶穌傳福音的對象是包羅萬有的,祂藉着醫治病患而傳福音的有患大麻瘋的病人、患血漏的婦人、彼得的岳母、癱子和瞎子。主耶穌也向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傳講福音,包括作漁夫的門徒、作稅吏的撒該、做官的百夫長、法利賽人西門、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還有窮人,也有少年財主。主耶穌也向不同種族的人傳福音,包括猶太人尼哥底母、女兒被鬼附的希臘人、和在井旁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主耶穌傳福音的對象是不分國藉、身份、地位、職業、貧富、遠近、親疏、男女、老幼的。因着主耶穌這樣沒有偏見歧視,一視同仁地傳揚福音,就使許多不同背景、不同情況的人都因着相信就得着了寶貴的救恩!我們有沒有盡力向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不存偏見歧視、一視同仁地傳揚福音呢?

i. 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和範圍是否太狹窄

  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是否只局限於家人,以及相熟的親友、鄰居、同學和同事呢?當然和我們關係密切及認識較深的,我們理當有更重的責任和負擔將福音傳給他們。但按着主耶穌的榜樣,我們的確需要有保羅的感覺。就是對每一個人,包括不太相熟及全不認識的陌生人,都應該感覺欠了他們福音的債。當我們遇到不太相熟的親友、鄰居、同學、同事時,有沒有膽量和負擔向他們講述耶穌基督的救恩呢?我們有沒有在電話的群組內傳講福音呢?我們曾否嘗試過按着自己的負擔,向街市的檔主、商舖的員工、酒樓餐廳的侍應、醫務所裏的醫生護士、寓所樓下的管理員傳揚福音,或派發福音單張呢?甚願我們都擴闊自己傳福音的對象和範圍,使更多人能認識福音,以致得救。

ii. 我們傳福音是否存着偏見和歧視

  主耶穌傳揚福音並沒有存着偏見和歧視,祂特意向被猶太人鄙視的撒瑪利亞婦人傳福音,祂也向逼迫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傳福音;祂向被猶太人視為賣國賊的稅吏撒該傳福音;祂向被視為卑賤的行淫婦人傳福音。主耶穌的確愛世上所有的人,甚願每一個人都能蒙恩得救。我們是否只有負擔向一些我們喜歡的人傳福音呢?我們有沒有嘗試過向得罪我們的人或者在朋友、同事中不受歡迎的人傳福音呢?我們是否感到自己高高在上,不願意謙卑自己,向下屬或低下階層的人傳福音呢?我們是否感到自己卑微,不願意或沒有膽量向上司或有權位財富的人傳福音呢?我們有沒有負擔向其他國籍的人,例如家裏的外傭傳福音呢?甚願主耶穌的榜樣激勵我們,使我們看重人靈魂的寶貴,除去自己的感覺和喜惡,來盡傳福音的責任!

2. 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傳福音

  「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約4:3-5)

  主耶穌離開猶太往加利利去,最直接的途徑是經過撒瑪利亞向北行走。但是因猶太人鄙視撒瑪利亞人,他們寧願先往東過了約旦河,再沿河的東岸北上,避開與撒瑪利亞人接觸。耶穌卻不是按一般猶太人的做法,祂「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祂是故意打破成規,特意的經過撒瑪利亞,目的是要將福音傳給這個撒瑪利亞婦人,主耶穌是把握了每一個機會來傳揚福音的。在祂看來,處處都是傳福音的機會,因為在每一個地方祂都看到需要拯救的靈魂。因此祂在敘加的井旁向這個撒瑪利亞婦人傳道、祂在海邊使彼得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祂在山上傳講天國的福音、祂在稅吏利未家裏的筵席上呼召罪人悔改、祂在街道上呼召在桑樹上的撒該、祂在十字架上也拯救了一個一同被釘的犯人。主耶穌把每一個場合都變成傳福音的講台,處處都是傳福音的機會。我們有沒有像主耶穌一樣,把握每個機會,隨時隨地都傳揚福音呢?

  我們是否只願意按着教會的安排傳揚福音,卻不願意在自己所處身的各個環境裏盡傳福音的責任呢?我們有沒有在家庭中、親友的聚會內、工作的環境裏、校園內、公園裏、餐廳裏,以至在巴士上、地鐵上、渡輪上,飛機上把握機會向人傳揚福音呢?我們可能會給自己許多原因和藉口不去傳揚福音;縱使我們去傳福音,我們總是會按着自己的心意來揀選傳福音的時間、地方和對象。主耶穌的榜樣卻清楚的告訴我們,祂是隨時隨地,在不同的場合裏,祂都把握每一個機會去傳揚福音的。當主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道時,「那時約有午正」,太陽是非常猛烈的,在正常情況下也沒有人會在這時候來井旁打水的。主耶穌卻在這個不合適的時間和地方,把握了機會來傳福音。我們也需學習主的榜樣,不要受環境的影響,需隨從聖靈的帶領,把握機會來傳福音。保羅體貼主的心腸,所以他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4:2) 縱然我們有這樣傳福音的心志,果效也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正如釣魚一樣,在同一個地點,有人一拋下魚絲,就有魚上釣。有人等了大半天,卻一條魚都釣不上來。我們需要學習亞伯拉罕的老僕人,當他去為以撒尋找妻子時,他求神給他好機會。若我們身上常帶着傳福音的工具:聖經、福音單張或小冊子,又常常禱告求神給我們傳福音的好機會。我們又不怕被拒絕,願意勇敢地開口向人分享福音,總會達致傳福音的果效。神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只要我們能盡忠,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去傳揚福音,必能討神的喜悅!

3. 引導對方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

  「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0-14)

  這婦人來到井旁的目的是為了打水,主耶穌一開口就問這個婦人要水喝,主是藉着這個共同的需要來展開對話的。接着主耶穌就直指人心,直接了當的引導對方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婦人說這個井是她的祖宗雅各留給他們的,她說「難道你比他還大嗎?」她是誇耀自己所擁有的,主耶穌卻直接指出她靈魂的需要。這「井水」只能短暫滿足她肉身的需要,並且「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主將話題一轉,就說到「活水」,這「活水」並不是井水;而是解決人心靈乾渴的生命活水,就是藉着祂所賜給人的永生。這「活水」才是這個婦人靈魂真正的需要!

  主耶穌在其他傳福音的場合上也是直接引導對方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的。法利賽人尼哥底母夜裏來見耶穌,耶穌也直接向他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3:3)「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約3:6) 主耶穌這樣清楚地宣告,尼哥底母不得不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若不在主裏重生,就得不着永遠的生命。另外,有一個人問耶穌他當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這人是從小就遵行了律法的。他是想從耶穌那裏確認靠着守律法是可以進入永生的。耶穌卻清楚直接向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可10:21) 這個人的產業很多,變賣所有的去分給窮人是他不能作的事情。耶穌藉此打破了他靠行為承受永生的想法,並引導他去思想、面對這個問題。

  我們傳福音也要效法主,不要一開始就硬銷福音的內容,總要找一個對方有興趣的話題來開始對話,就好像耶穌用喝水的問題來與撒瑪利亞婦人展開對話一樣。之後就要引導對方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因為惟有這樣才能引起對方繼續聆聽的興趣。我們平時要多關心家人和相熟的親友,多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當與陌生人談福音時,也要藉着傾談盡量了解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及困難。他們是缺乏關愛嗎?是為生活憂慮嗎?是工作壓力大嗎?是沒有安全感嗎?是被病患纏繞嗎?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嗎?我們需要按着他們的問題和需要來引進福音,這樣就能帶進福音美好的果效。

4. 滿有慈愛和憐憫人的心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約4:15-19)

  主耶穌說:「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從這話中,我們領會到這個婦人是一個墮落的人。她與許多男人有不正當的關係,因此她被人輕看,被人鄙視。她為何要在午正的時候,在炎熱的太陽下出來打水呢?是因為沒有人會在這個時間來到井旁的,她要逃避別人鄙視的眼光,她的內心是非常孤單和痛苦的。主耶穌滿有慈愛和憐憫人的心,祂知道這個婦人的情況,因此祂特意的經過撒瑪利亞,並且坐在井旁,等候這個婦人的出現,目的就是要幫助這個婦人脫離內心的孤單和痛楚!

  耶穌無論遇到甚麼人,祂並不是單要將他們的靈魂拯救,祂必定首先憐憫他們在生活上的困難,無論是被疾病所困、被鬼魔纏繞、或受其他的重壓,祂都總是先切實地體恤、關懷和幫助,然後才拯救他們的靈魂。主耶穌在迦拿遇見一個大臣,這個大臣非常痛心,因為他的兒子快要死了。主耶穌就憐憫他,使他兒子的熱病退了,之後祂才拯救大臣和他的全家。主耶穌在拿因城,在送殯的行列中,看見那個剛死去了獨生兒子的寡婦。主滿有慈愛和憐憫,勸她不要哭。之後主就首先使那個少年人復活,深信這個寡婦因此也必得着了寶貴的救恩。

  我們傳福音時,有沒有存着慈愛和憐憫人的心呢?我們是否只機械式地盡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傳福音的任務呢?我們是否願意花點時間來聆聽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愁煩,為他們禱告,及在可行的範圍內給他們幫助呢?我們當然沒有主耶穌治病、趕鬼的能力;但我們應當有的,是同樣一顆充滿慈愛和憐憫人的心!如果我們連一個關心別人困苦的心都沒有,我們又怎可能有一個真正關心別人靈魂的心呢?甚願我們都效法主耶穌的榜樣,存着一個慈愛和憐憫人的心來傳揚福音。

5. 幫助人認罪悔改

  為甚麼「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耶穌的目的乃是要這個婦人去面對她自己所犯的罪。「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耶穌清楚地指出她所犯的罪來。一個生活不檢點,與許多男人有不正當關係的婦人,當她被人這樣直接地指出自已所犯的錯,她會有甚麼感受和反應呢?她極可能會馬上大發烈怒,轉身便走的。但這個婦人並沒有生氣,反而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個先知。」這個回應已默認了耶穌所說的並沒有錯,她也承認了自已所犯的罪!

  當主耶穌傳福音時,祂總使人知道自己所犯的罪,並且叫人認罪悔改的!祂對在畢士大池病了38年的癱子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 祂對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當這個婦人承認自己有罪後,她問主應該在那裏敬拜神,是照她的祖宗那樣在撒瑪利亞的山上敬拜,還是在耶路撒冷呢?到殿裏敬拜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獻祭贖罪。因此經主耶穌的幫助和引導後,這個婦人已認罪悔改了。主教導她敬拜神不在乎地方,不在乎儀式,只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約4:28-30)

  婦人出來原為打水,現在卻丟下水罐。她不再怕別人鄙視的眼光,竟然立即往城裏去傳揚基督。她內心的喜樂與感動實在是難以抑制的,可見她已得着了一個新的生命!

  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可以只講信主的好處,卻不講罪。一個不承認自己有罪,從未真正為着自己所犯的罪痛悔,也不明白耶穌在十字架上是以無罪的代替我們有罪的死,這樣的人是未曾蒙恩得救的。要得着生命活水的供應,有一樣東西是必須解決的,便是罪的問題。主耶穌並沒有定這個婦人的罪,而是引導她知道自己犯了罪。我們傳福音時也不要定人的罪,但我們卻要指出世人都犯了罪這個事實。幫助人認罪悔改,是傳福音的人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
 

三、結語

  願我們都按着主的吩咐,努力傳揚福音。並按着主的榜樣,向不同背景的人,隨時隨地把握機會來傳揚福音。引導對方去思想自己的問題和需要,傳揚福音時滿有慈愛和憐憫人的心,並且幫助人認罪悔改,使更多的人能在這個末後世代蒙恩得救。我們所擺上的,也必蒙主的喜悅,求主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