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世記21章22-34節
創世記21章22-34節是關於亞比米勒從基拉耳來到別是巴與亞伯拉罕訂立盟誓之約。從訂立盟誓這件事認識到亞伯拉罕怎樣在生活中見證神,並且如何面對不公。
「當那時候,亞比米勒同他軍長非各對亞伯拉罕說:凡你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創21:22)
亞比米勒是基拉耳王位於非利士地。他願意與一個遊牧民族的族長立約,可見當時亞伯拉罕是有一定的實力。但聖經清楚指出主要因為是他看見在亞伯拉罕所做的一切事上,耶和華都保佑亞伯拉罕。以當時亞比米勒帶着軍長非各去到亞伯拉罕那裏立約,實在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一件事。
一、「當那時候」是一個甚麼時候?
當那時候就是以實瑪利被趕出族群,在別是巴的曠野迷路。後來神拯救他,並在巴蘭曠野長大。那時候也是指着亞伯拉罕信服神的旨意,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接着就是亞比米勒要與他訂立盟約。
亞比米勒他說因為看見凡亞伯拉罕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新譯本:「……在你所作的一切事上,神都與你同在……」相信亞伯拉罕在那裡寄居,那些年頭,無論亞伯拉罕在甚麼的光景底下,別人都看見或得知神都與他同在,沒有離開他。
二、亞比米勒怎樣曉得在一切事上神與亞伯拉罕同在?
1. 在亞比米勒身上的經歷
2. 在亞伯拉罕身上
這裏讓我們了解到亞伯拉罕在他的生活中隨時隨處都能讓人看見主耶和華的作為,因為他與神有緊密的關係。而神在任何事上都保佑他。
反思:你和我在平常生活中有否也能讓別人能夠看見主的作為,讓別人認識到我們所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呢?
三、立約的原由
亞伯拉罕當時應該不斷壯大,開始強盛起來。當時可能未直接威脅到亞比米勒。不過亞比米勒親自經歷過神的真實和大能,又看見神保佑亞伯拉罕,恐怕日後亞伯拉罕的族群比他自己的後裔還要強盛,構成嚴重的威脅,甚至會對他們不利。因此他就在這個時候提出立約要求。
四、立約的過程──微妙處境和關系
亞比米勒實力比亞伯拉罕強,但卻主動向亞伯拉罕提出議和誓約,好像是處於下風。雖然如此他沒有帶備任何立約所需的畜牲或禮物。而反之他只同帶軍隊的長官與亞伯拉罕立約。這舉動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其中一個可能他希望以這軍事力量的來震懾亞伯拉罕。又或許他藉此表明全國上下,包括軍政界都認同和重視這個誓約。亞伯拉罕雖處於上風,卻送上禮物訂盟約以表示出他非常有誠意。
五、立約的過程──討回公道 (創21:25-31)
亞伯拉罕也藉此機會指責亞比米勒的僕人過去霸佔了他的一口水井。但亞伯拉罕沒有持着這個形勢反過來要脅亞比米勒歸還這口井才與他立約。
當時亞比米勒的回應是他不知情,與他無關,但又沒有反問或查証實情。間接表示接受指責,默認這口井是亞伯拉罕的。然而亞伯拉罕亦很鄭重把七隻母羊羔作為一個與亞比米勒釐清他擁有這口井這個事實的一個憑証。換句話說,假若亞比米勒不認同的話,他可以不接納這七隻母羊羔以作表示。倘若他接納這七隻羊羔,他就認同這指控,承認那口井是屬於亞伯拉罕的。
對亞比米勒,一口井算不得甚麼,不及後人的平安。對亞伯拉罕,一口井,就是生命的泉源。更可況本來就是屬於他的。
六、亞伯拉罕怎樣面對他的那口水井被霸佔?為甚麼直到如今才提出追討?
從三方面了解亞伯拉罕的態度和怎樣板面對
1. 信神掌管事情,神有祂的時間
從這個立約的事情,看見神所預備的時候很奇妙的:
亞伯拉罕因此取回那口水井的主權,又很像失卻取得那地的機會。但亞伯拉罕有信心神會成就與他立的約,雖然不知是否會在他有生之年兌現。
2. 學習忍耐,持定,和等候
亞伯拉罕信得過神掌管歷史,掌管事情的發展,所以他忍耐,持定和等候。
縱使我們信得過神掌管歷史,掌管事情的發展,但當我們面對不公平,被枉屈的時候,我們是否仍能忍耐、持定和等候呢?
這方面的學習,我們在生活上可以怎樣回應和面對人和事呢?
回想在生活中,在這些方面的學習可不少。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們每天與身邊的人的交往。工作經驗多的肢體就會很明白在工作上,少不免很多時可能自己是對的,卻被誤會或屈枉了。或許有些是自己應得的,卻又被剝奪了。這裏正好讓我們回想我們應該甚麼時候為自己的道理或權益提出,甚麼時候我們應該以一棵忍耐的心等候或欣然接受來面對。這是一個一生學習不完的功課,亦是與主關係建立的一個學習。
更重要:加上願意尊主為大,伏在神的主權底下,順服神的帶領。
3. 神永不離棄
縱使亞伯拉罕信心有軟弱,一次再一次跌倒,但神從來沒有離棄他。神一直與他同在,好叫他能夠得着從神而來的信心,走神所預備的路。這就是他信心成長過程的一部份。
反思:自己也不曾就像亞伯拉罕一樣有軟弱跌倒的嗎?但當我們願意再一次回到神的跟前真誠的認罪悔改,神仍是接納我們。讓每次的回轉重新得力,使我們的信仰變得更紮實,屬靈生命有成長。
七、栽種垂絲柳樹 (創21:32-34)
一種相當堅實的樹,又能夠熬過艱難的環境。可以作為一個長久的憑據。
一種吸水性很強的植物。假如種於井旁,豈不是與挖井儲水的原意相違背?
八、求告神
無論我們用甚麼角度詮釋亞伯拉罕栽種垂絲柳樹的舉動,但他作了很關鍵的一件事就是他求告神。雖然聖經沒有說明他是否有築一個實質的壇,但亞伯拉罕卻有「築壇」求告神的實質,即實際與神交通。
九、築壇的學習
亞伯拉罕曾經築過三個壇,分別在示劍,伯特利和艾中間,希伯崙。
這三個「壇」──指香壇 (人向神求告),並非指祭壇獻祭。
亞伯拉罕縱使有信心軟弱時候,卻沒有離開過「壇」的生活。人與神之間的交通。他一生中不是沒有走偏離。只是當神挽回,他回頭後他立刻再次回到神的跟前交通。
這正好說出亞伯拉罕能夠有神與他同在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常與神交通。當中我們都知道阿伯拉罕在過往經歷中,神與他同在不單止是常與神交通,更是因為他 遵從神的旨意,順服神的帶領和要求。
十、生活與見證不分割
正如保羅在腓立比書一樣提到他在任何環境底下都知足因為他 學會了這個功課。並且從亞伯拉罕這件事我們了解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就是在我們每天生活當中,就正好是我們見證主。
在工作上:可能上司為着時間和方便或許金錢上的考慮要我們以一些走捷徑方法處理一些事情,我們卻對那處理手法不認同,但我們有甚麼的表現和態度來回應呢?我們和同事之間那些利益的關係,會否以一個不能退讓的態度來處理?這又是否能讓人從我們身上認識到神?
在生活上最難的功課之一是在適當時候,用合宜的態度回應人和面對處境。
亞伯拉罕以一個不亢不卑的態度面對不同處境。他的忍耐,堅持和等候,是出於對神掌管事情發展的信心,成就了他和亞比米勒之間的盟約,更是促使他能取回那口井的擁有權。在適當的時候他會提出,在不適合的時候他會忍耐。
十一、怎麼判斷呢?
正好就是我們每天,每時,每刻的要親近我們的神,聽聖靈的聲音,更重要的是熟悉神的話,讓神在我們心裏作主。要有神同在,就必要先遵守他的誡命,聽他的話語,認識神對事情的法則。如希西家一樣 (王下18:6-7)。
十二、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訂立盟約中的學習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前3:15)
詩歌:259首
雖然我們不知道垂絲柳樹是否被栽種在井旁,不管怎樣亞伯拉罕對神的供應滿有信心。或許這垂絲柳樹對這口井不利,但全豐全足的神所供給的遠超過現實環境的限制或實際需要的。所以這麼正好作為一個永久的憑據,神的恩典和保守是長存,憑據永遠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