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14:22-23
1.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可:伯賽大),等他叫眾人散開。散了眾人以後,(可:他既辭別了他們)(約: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 為什麼耶穌要辭別他的門徒獨自上山禱告呢?究竟主耶穌所禱告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是我們讀這個神蹟的時候比較少關注的。
- 表面上是門徒遇見風浪,實際上我們的主同樣也遇見風浪:主耶穌就是為着這些風浪獨自上山禱告。五餅二魚之後,很多人希望強逼主為王,對主而言,這不但是極大的試探,也違反了他道成肉身的原意,因此他的風浪極大,包括要抵擋試探;包括要面向十字架;包括要帶領門徒。因此他獨個兒上山禱告。
-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我們有否學效主耶穌,向神專心禱告呢?
- 主的榜樣不只於向神禱告,也主動遠離試探,並且是「隨即」地遠離。這也是我們當效法的。
2. 那時船在海中,(可:看見門徒)因風不順,(可:搖櫓甚苦)被浪搖撼(約:約行了十里多路)。
- 門徒經歷了五餅二魚之後並不代表從此便無風無浪,因為天有不測之風雲。人生的風浪也不能避免。形成風浪的原因很多,都是罪帶來的惡果,例如自己或別人犯的罪、又或者是世界因罪被神審判所帶來的後果等。
- 人生有時也會「因風不順,搖櫓甚苦」,風浪經常是突然而來的:「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約6:18),甚至是順服於主旨意中也不能避免。就如門徒順服了主的吩咐上了船,風浪也可出現。聖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約伯,以及保羅等等,雖然都是敬虔愛神,人生也是充滿風浪。
- 當然靠着人生的閱歷經驗,我們都在某程度上懂得如何面對風浪。彼得等門徒也是一樣,因為他們很多都是漁夫,習慣了海上的生活,懂得如何在海浪翻騰的加利利海中如何安全地在船上渡過。但原來事實卻不是這樣,因為許多的風浪都不是憑我們的經驗和知識可以面對的,就如這一次,連有經驗的漁夫門竟然在風浪中不知所措,這也常是我們的經歷。
- 不知道門徒這次有沒有埋怨主耶穌不在船上,離他們而去。因為上一次在海上遇見風浪時,主耶穌是在船上,只不過是在睡覺,但仍然可以找到他,他便平靜風浪。但這一次主耶穌卻故意遠離他們,把他們留在船上,而自己卻獨個兒上了山禱告。我們是否也一樣呢?當我們遇見風浪時,有沒有埋怨神或懷疑神是否沒有與我同在,是否不顧念我的需要呢。這次主不在船上,在哪裡才能找到主呢?
- 感謝神!其實雖然主在山上,但卻「看見」,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被浪搖撼。耶穌不但為門徒代禱,也看顧他們,也看見他們的情況。正當我們在生命的風浪中,耶穌看見,並且為我們禱告。
3.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 主為他自己和門徒花了整夜的時間向神禱告,甚至禱告到四更天。
- 有人說四更天代表人生的中年,由於中年特別多危機,所以有「中年危機」一詞。但其實無論任何年齡都可以出現人生風浪,主都會及時幫助。
- 相信耶穌預先已知道海上會有風浪,並要藉着風浪來訓練門徒對他的信心,因為真正的信心是在風浪中展現出來的。
- 門徒還未曉得向耶穌呼求,耶穌已主動從山上走向翻騰的海浪,走向門徒。我們遭遇風浪的時候,也可放心,因為耶穌會主動走向我們。
- 很奇妙,耶穌不是「飛」到門徒那裡,而是在海面「行走」,就是說明他本身就曾經歷風浪,也有能力把風浪踏在腳下,所以他也可以賜給信他的人這種「踏浪」的能力。「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5-16)
4.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 「是個鬼怪!」──門徒在驚慌中失去了判斷的能力,無法認出這就是常與他們同在的主耶穌。我們也是一樣,在風浪中,往往懼怕遮蓋了我們對主的認識。
5.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Darby: Take courage; it is I: be not afraid)
- 我們要記住耶穌說的這三句話──「要勇敢!」、「是我!」、「不要怕!」
- 我們一切的風浪,是主所容許的,所以不是別的,而是主自己!
- 「是我」原文為「我是」,神的名字是「我是那我是」(出3:14)。
6.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Lord, if it be thou, command me to come to thee upon the waters.)
- 彼得終於聽到了,或者說只有彼得對主的話有反應。他甚至要放棄在風暴中本應保護而又未能保護生命的船,而走向耶穌。這個思想與舉動實在令人難以想像。原來當我們在海浪中,最重要的是走到主那裡,這是一個命令(command)。
7. 耶穌說:「你來吧。」(And he said, Come.)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 身為漁夫的彼得清楚知道,在風浪中必須留在船上才能保命,但他卻因為主的呼召,主的命令,捨棄了船而走向耶穌,無懼風浪。
- 船本應是唯一的倚靠,然而彼得聽命棄船。什麼是「船」呢?「船」就代表任何我們能倚靠的對象,包括人和物,也包括我們的智慧與經驗。但船在海浪中是可以破爛,也可以入水的,本應是最可靠的也變成不可靠。
- 彼得聽見耶穌的一句話「你來吧」,就勇敢把海浪踏在腳下。主的話在當時的彼得來說的確是靈,的確是生命。「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就是從神而來的Rhema。我們也要從神得着Rhema,使我們勇敢地面對挑戰,踏着海浪,走向主。
8.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着說:「主啊,救我!」
- 聽見主的命令不代表風浪馬上停止,要堅持走到主那裡去必須有充足的信心,而人不到絕路也不會喊着說:「主啊,救我!」
- 耶穌當然可以止住風浪,但這次祂卻沒有,因為要訓練彼得的信心。從後面主的話我們便可以知道了。
- 無論如何,彼得立下了一個榜樣,就是當我們在人生的風浪中要向主呼求:「主啊,救我!」
9.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 從主耶穌這句說話便知道彼得之所以不能夠繼續在海浪上行走,是因為他的信心不足和心裡疑惑。
- 其實主耶穌沒有一開始便用手扶着他是要訓練他的信心。父母教導小朋友騎單車也是一樣,總不能不斷用手扶着,最終也要放手。
- 但我們必須知道,當我們信心不足時,要向主呼求:「主啊,救我!」,主總會趕緊伸手拉住我們。
10.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 過了這些風浪,彼得和其他門徒都更加認識主,知道主耶穌真是神的兒子。我們也是一樣,在風浪中倚靠神,便能更加認識神,為他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