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分類: 主日信息2021

經文:申28:13-14;書1:6-7;書23:6


  神藉着摩西把屬乎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穿越紅海準備回歸應許之地,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但以色列民屢屢叛逆神,拜金牛犢、埋怨神、背叛神的用人、抗拒神的心意、缺乏信心、甚至揚言要返回埃及做奴隸也不願進迦南與外族爭戰。縱使神不斷用神蹟奇事大能展現在以色列人面前。結果以色列人頑梗叛逆,在12探子窺探迦南地後表露無遺,神不許整整一代的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在曠野飄流40年。申命記28章記載着摩西在離世前再一次向以色列人陳明神的心意和律例誡命,勸勉提醒同時警告以色列人要單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不可事奉偶像/假神

  約書亞在摩西離世後成為以色列的領袖,帶領新一代以色列人進軍迦南,約書亞記1章則記載了他如何勉勵以色列人。那時,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上安營,準備就緒,將要進入迦南。

  約旦河對岸有許多小國分布四境,劇戰是勢所難免的。若要攻取應許之地,便先要攻下許多堅固的大城,例如耶利哥城、艾城、夏瑣和拉吉。前路困難重重。他們必須在這些重大的戰役中取得勝利。耶和華親自介入,用大能神蹟協助他的百姓,幫助他們在該地定居以實現他的應許。

  約書亞記包含的時期超過20年,從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人進入迦南至公元前1450年。約書亞(希伯來文Yehoh·shu′a`,耶何書亞)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約書亞記23章,記述了約書亞離世前,集合以色列人的領袖,勸勉激勵他們仍要剛強壯膽,繼續攻下迦南未取得的土地,並告誡他們要謹守摩西吩咐的律例典章(律法書,神的話):

  約書亞少年時與迦勒作為十二探子窺探迦南美地,只有他倆能抓住神的應許,不看環境,不偏左右忠心於神及他所安排的領袖摩西,不畏懼,不退縮。所以當摩西離世後他繼承摩西的位置,他並非靠自己的能力,雖然他的確很有能力,恘是戰爭的天才和將軍,但聖經告訴我們,神不是看重其能力,而是那份勇敢的心及忠誠於主的鬥志。

  約書亞的勇敢從何而來?是神藉摩西所傳授的律法和神的命令,過百萬的以色列人都經歷神蹟和帶領,但唯有約書亞和迦勒二人有信心和忠心,其他人面對難處時不但怨聲載道,甚至遷怒約書亞和迦勒,想殺死他們,也想背叛摩西,在之前已不時發怨言沒肉吃或只有嗎哪吃或沒水喝。

  其實申命記中摩西在晚年臨離世時,將神的誡命再一次鄭重陳明在新一代以色列人面前,便是要再一次提醒他們遵守神的誡命是何其重要,甚至是無可取替,唯有遵守誡命,不偏離左右,便能得着他的應許。可惜,人類總是犯上同樣的錯誤,即使是神的選民也不例外,約書亞死後,還有那一世代見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長者還在的時候,百姓都事奉耶和華。

  「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周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放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他錄。」(士2:11-13)

  「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句經常在舊約聖經中出現的說話,大家印象中多數是在以色列國分裂後列王和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尤其是北國諸王的評價,以及南國中間及末年的王,所有行惡的王都有拜偶像,不以神為獨一的神,至在其他行為都愈來愈墮落邪惡。

  但其實最早出現這節經文的是士師記,有時候我們很難想像,明明以色列人從從摩西到約書亞一直今都受神浩大的恩典,領他們從為奴之地的埃及到迦南應許之地,降十災、越紅海、頒十誡、領嗎哪、與迦南七族爭戰,攻耶利哥、艾城等等。

  神的選民,只不過一代過去便馬上變成不認識神,變成叛逆神拜偶像,仿傚外邦人和異教徒,作惡多端,神使迦南人攻擊以色列人,在危難中他們再次呼求神拯救他們。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這是士師記的總結,其實以色列並非沒有王,神便是他們的王,只是他們不以神為王!

 

個人分享歷史故事

  個人喜歡閱讀歷史故事,也喜歡看世界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的人物,尤其是基督徒,他們對人們的影響,包括當世和後世的影響和傳承。

森姆‧威利斯頓 (Samuel Williston, 1795-1856)

  森姆是美國出生的慈善家和企業家。父親是畢業於耶魯大學(Yale)的牧師,從 1789 年到 1833 年在東漢普頓(Easthampthon)傳道也是該鎮第一位牧師。森姆受父親薰陶,開始在菲利普斯安多弗學院學習,以擔任傳道和牧養教會的工作,但僅僅一個學期便因嚴重眼疾而被迫放棄。

  森姆經過幾年時間經營農場,後來又做礦業和能源業務的生意,運用資金和朋友合資開設鈕扣工廠,後來又開始吊帶工廠,從中獲得了巨額財富。1840 年,他在家鄉成立威利斯頓神學院(Williston Seminary),曾多次捐贈大額款項予神學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如霍利奧克山女子神學院,並在東漢普頓三度建造了一座教堂,同時也為社區發展和建設付出很多,甚至死後也把自己的宅第奉獻給神學院。他的捐款總額超過一百五十萬美元。

  雖然因為眼疾的問題,無法像父親一樣全時間在教會事奉,但憑着神所賜的恩典,以及他一心為着福音和神國的拓展,他的生意雖然愈做愈大,但沒有被世物擄去他事奉主的心志,相反,他賺到的金錢,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主。

  威利斯頓神學院現在仍是麻薩諸塞州有名的學府,雖然更名為威利斯頓學院(Williston Academy),在十九世紀末,便有一位影響遠東的基督徒教育家。

威廉‧史密斯‧克拉克 (William Smith Clark, 1826-1886)

  通稱克拉克博士,美國教育家、美國陸軍退役上校,是日本北海道札幌農學校(今北海道大學)的首任副校長,但實質上教學均由他一手負責,因此地位相當於校長。其專門學科是以植物學為主的自然科學,在札幌農學校任教期間亦主力教授英語。另外,克拉克也是一個基督徒,喜歡與學生討論《聖經》,勸勉學生信主。並要求簽署「信奉耶穌的誓約書」以示信主的決心。

  1867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在科技、教育、軍事、經濟迅速發展和現代化,其中包括發展北海道。明治政府聘請來自美國的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擔任新落成的札幌農學校的副校長,他曾參與美國南北戰爭。負責開拓北海道大陸是黑田清隆中將,由於二人都出身軍旅,他十分尊重克拉克,特別欣賞其農業和植物學才能,以及他能把軍事訓練融入教育。

  但在聘任的細節和條件上卻出現一個難題:克拉克堅持以《聖經》作為授課價值觀的立場令二人的討論入僵局。因為札幌是官校,日本政府一直抗拒福音,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政權甚至對福音實施鎖國禁教的嚴苛措施 (禁止傳教士入境/驅逐出境,國民禁止信耶穌,違反者輕則監禁、重則死刑)。雖然「黑船事件」令德川幕府被迫開國,甚至倒台變成天皇親政和實行君主立憲,新政府亦取消了禁教令,但對福音依然抗拒。

  克拉克堅持如不能在教學上自由講授聖經,便不接受聘任,因沒有合適的人選代替,黑田最終妥協,但強調只能把聖經當文學故事或學習英語來教授。克拉克憑着其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及個人信仰見証,將聖經真理融入教學中,黑田最終放手讓克拉克全權管理校政及教學,克拉克短短在札幌農校任教的8個月,差不多所有學生都決志信主。

  克拉克最為人所知的名言是「Boys, be ambitious!」(少年人,要胸懷大志),至今亦是北海道大學的校訓。這句名言相傳是當克拉克博士與札幌農學校的一年級生告別之際騎馬時所說的。在札幌羊丘暸望台有克拉克博士的全身像,舉起右手的獨特姿勢,指向「遠方的真理」,期許青年學子能志在遠方,很多認識克拉克的人都表示在那句名言應是「Boys, be ambitious for Christ!」(少年人,為着基督而胸懷大志!)

內村鑑三(1861-1930)

  克拉克其中一位成績最優異的學生:內村鑑三(1861-1930),天資聰穎,武士家族出身的他,強調「忠君愛國」,十分抗拒福音,但在克拉克和師兄們的熱情福音政勢下,最終決志信主,曾往美國工作和進修,最終回國執教鞭。

  「不敬事件」的見證:內村獲聘為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老師,在學校舉行「奉戴式」(迎接天皇伉儷畫像和親筆所寫的教育勅語」)時,拒絕向畫像及御筆「教育勅語」進行禮拜。由於日本主要宗教是神道教,以崇拜古代偶像,而日本天皇則被視為天神後代,具神性,甚至將之寫在日本憲法中(直至日本戰敗才被廢除)。神道教在二戰結束前,日本視天皇不僅是國家領袖,更是神化的偶像,因此向天皇晝像和「教育敕語」行禮拜是拜偶像。

  對已信主的內村而言,當時面對很大的難處,他勤讀聖經,認真與主相交,知道神只有一位,他愛國也尊敬天皇,但他清楚知道天皇只是人,絕對不是神,真神只有一位,只有基督是主。所以,他沒有向畫像及御筆行禮拜。在此之前,已有信主的高級政府官員因在神社舉止不莊重(迴避拜像儀式),而被愛國人士刺殺身亡,輿論完全傾向行兇者,甚至明言日本國民與基督教是不能並存。

  不敬事件後內村被全國上下批判,成為國家級敵人!評論一律指責他為「不敬漢」、「國賊」,再沒學校敢聘用他。事件初期每天也有愛國人士去他家門外扔石潑油指罵。他本人更患上肺炎,太太日以繼夜照顧他最終積勞成疾,不久便離世,其後更失業7年,靠僅餘少數的朋友接濟。

  經歷如此試煉,內村全然仰望神,他擅長以英語和日語寫作,以聖經的價值觀和基督徒的身份寫作文章和發表研究,批判國家政策違背神的心意,呼籲國民和當權者回轉信主,曾而得罪政府和權貴,因此被報刊雜誌解僱。他又開設聖經研究聚會,與其他肢體一同查經。雖然當時全國上下大部份人都鄙視內村,但有少數基督徒不避嫌,與他一同追求主,他亦不再恐懼,勇敢直言。內村女兒英年早逝,他仰望主更清晰將盼望的指向「主再來」。內村鑑三的墓誌銘寫着: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我為日本;日本為世界;世界為基督;一切為神。”

 

個人感受和體會

  主再來的日子愈來愈近,世界局勢愈來愈壞,任何國家或人物或價觀聲稱可帶來長治久安、和平發展、永遠繁榮、世界大同,如果不是謊言,也昰不能實踐的虛妄之言。就像但以理書的尼布甲尼撒的巨像,朝代興替,國與國的戰事和爭霸永遠不會停止,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

  也許我們只是一個小人物,未必可以做出偉大的行動和思想。但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因為聖靈在我們心中:「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也是一種爭戰:不誣陷別人、不落井下石、不趨炎附勢、不跟從潛規則、誠實無偽、為着主的名,向世界說不。

  好像摩西和約書亞和傳授給以色列人的教導一樣,不是我們為神爭戰,而是神為我們爭戰,不是我們勇敢,我們也很軟弱,面對世界強大的勢力,我們會膽怯,因為世界就是與神為仇敵,尤其要我們一些信神的人下跪、屈服、妥協,我們能否靠主勇敢地向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