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彼後1:3-8;雅2:14-26
詩歌:259首《從我活出你的自己》


  上一次主日信息我跟大家交通了一個新題目:「有了又要加上」,是節錄自彼得後書1章3-8節。彼得說:「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彼後1:3),我們便得着一切有關生命和虔敬的應許,叫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正如我們學習的主題:「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接着,彼得提到八方面的學習,要我們殷勤地去作。每一樣都是有了一樣,又要加上另一樣。有了又要加上,一方面是殷勤的表現,不以單一種的學習為滿足,另外也有互相補足的作用,使各樣學習能夠相輔相成。

  上次也講解過甚麼是信心。提到信心是一切屬靈生命成長的先決條件。因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 又提到希伯來書給信心下的定義:「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 意思是:所盼望之事雖未出現,卻已是事實;雖還未看見,但已確實會發生,因這是出於神的應許。大家可能會覺得我上次交通信心這題目,有未完的感覺。事實上單講信心還欠缺一些東西。「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彼後1:5) 正是今次題目要帶出的信息,原來信心是要加上德行才得完全。事實上希伯來書11章1節只用了一句話講解信心的定義,之後便沒有再解釋甚麼是信心。卻提到許多古人在這信心上得了美好的證據(來11:2)。就是不同年代的古人因着信心而產生的行為和結果。

  亞伯的德行是按神的心意獻祭,得了稱義的見證;以諾的德行是與神同行三百年,這是他被接去以先(信徒被提),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挪亞的德行是聽神的指示,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在洪水臨到時全家得救。亞伯拉罕的德行是他蒙召的時候就遵命離開家鄉吾珥,出去尋找一個將來要得為業,但卻不知道要往哪裏去;到了所應許之地,他仍居住帳棚過着客旅的生活,因知到他還要等候一座有根基的城,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天上的耶路撒冷。亞伯拉罕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他相信神的應許,便是「那從以撒生的才能承受祝福。」因此他相信就算以撒死了,神必能叫以撒從死裏復活,因為這樣,神的應許才能實現。還有許多信心的偉人,他們都是用行動來表明他們的信心的。所以真信心必須要有行為來配合才能完全。信心若沒有行為的配合便不知這信有多真。所以彼得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德行就是美德的意思,即美好的品德和行為。

  雅各書2章26節這樣形容信心與行為的關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甚麼是死亡?數十年前的定義是,一個人沒有心跳和呼吸,做心電圖時成一直線,便可證實一個人死亡。但現今醫學昌明,我們可以用藥物甚至心臟起搏器維持正常心跳,用呼吸機維持住血液含氧量的同時,也可以證實一個人死亡的。死亡的定義已改為腦幹死亡。除了沒有自然呼吸,也要做一系列腦幹反應測試。若所有腦幹反應都完全失去,這人便可以證實是死亡。因為腦幹死亡是不可逆轉的,這個死了的人的器官也可以捐出作移植用。

  聖經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是更準確形容死亡的狀態。同樣沒有行為的信心,就像沒有靈魂的身體一樣,雖然可以用許多儀器維持一些器官運作,但卻只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軀殼。身體没有靈魂,便不能活出生命;照樣,信心若没有行為就不能將信心活出來。就好像没有靈魂的死人一樣。

  擧一個生活上的例子。我和太太早前到威尼斯旅行。因威尼斯是個水都,出入交通工具只有船隻。我們在那裏逗留三天兩夜,於是買了兩天有效任意乘搭的船票。第一晚回到旅館將衣服放進洗衣機時,竟然忘記了將船票取出!船票是紙質的,我們將船票從洗衣機拿出來時,兩張船票都濕透了並黏連在一起。我們小心翼翼地將兩張船票分開然後讓它風乾。第二天這兩張船票已乾了,但是否還可以用?禱告後我們相信船票還可以用的,便照常用船票入閘上船。感謝主!果然兩張船票用了好幾次都仍然有效。我們若單單相信那兩張船票有效,卻不去處理和嘗試用它,結果只是空談,那兩張船票仍是用不着,要重新再買船票,這樣的信便毫無價值。所以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

  有那些情況會影響我們將信心行出來?雅各書將它分為三類:

 

一、沒有憐恤的信心 (雅2:14-18) 

14.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
15.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16.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
17.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這段說話是針對信徒說的。你若只相信神看顧天上的飛鳥,也必看顧有缺乏的人,便叫那有缺乏的弟兄平平安安地回家,神必供給他的需要,卻沒有給弟兄實質的幫助。這樣的信心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2:18) 沒有行為的信心如何能指給人看呢?實在不能,只有行為才能夠將背後的信心運用出來。使徒約翰也有同樣的教導。「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約壹3:17) 大家有沒有試過塞住憐恤的心的經歷呢?假設你時間很趕急,當你進入了升降機後有一位老人家拿着柺杖緩緩地走向升降機,你會否按住開門制等他進升降機,還是塞住憐恤的心任由升降機門關上,甚至按關門制使門快快關上?雅各講的信心,與約翰講的愛心,同樣要有行為配合的。塞住憐恤的心是叫信心不能行出來的原因之一。

 

二、止於知識上的信心 (雅2:19-20)

  「19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20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這是向一些未信主的人說的。鬼魔,原文是眾數,指隨從魔鬼的邪靈。他們的信心止於知識層面,他們知道神是獨一的真神,是創造萬物的主宰,卻不願信靠神,選擇跟隨撒但魔鬼,所以在神面前只有戰驚,沒法支取生命與平安。有些福音朋友特別是聽過很多次福音的親友,當你向他講解福音時,他會說他信有神創造宇宙萬物,也知道耶穌釘十字架,為要拯救罪人的道理。但當你請他決志信耶穌時他卻拒絕,因他的信只是知道和認同,卻沒有經歷和接受。他們或以為信了耶穌便要放棄一些興趣或娛樂,所以情願跟從世界,享受世上暫時的歡樂。因此不能用行動把他們的「信」表現出來。這種信心只是知識層面上的信,這樣的信心也是死的。

 

三、與行為並行的信心 (雅2:21-24)

21.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
22. 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着行為才得成全。
23.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
24.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着行為,不是單因着信。

  活的信心是與行為並行的,而且信心因着行為才得成全。正如亞伯拉罕獻以撒,他雖然相信神的吩咐是有祂的旨意,也相信就算以撒真的死了,神因着祂的應許,必能叫他復活。若亞伯拉罕只是相信,卻沒有將信心化作行動,怎能證明他有信心呢?他被稱為神的朋友,可見他與神的關係密切,是他的信心能夠與他的行為並行,叫他的信心因着行為得成全的秘訣。

  讀到這裏,我們會否產生疑惑?雅各這講論是否跟保羅所傳「因信稱義」的道理有抵觸?其實沒有抵觸。保羅所說的因信稱義,是指「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羅10:9) 的信心,當中也要有行為配合,便是口裏承認。雅各則補充說這信心是可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雅各不是說,人稱義是單因着行為,不是因着信。而是說人稱義是因着信心表現出來的行為,不是單單因着信。所以保羅與雅各所說的是事實的兩面而已。彼得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進一步說明是信心先行,然後加上行為來配合。

 

信徙應當有好行為

  然而信徒都應該有好行為。有好行為與靠好行為是有分別的,信徒應該有好行為,卻不等於靠好行為來抵消罪孽或靠好行為才能得救。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為何基督徒要有好行為?好行為是信徒的見證,好像光照在人前,目的是叫人能夠將榮耀歸給神。好行為包括:

  1. 對毀謗你們是作惡的人,藉着好行為流露基督的生命,叫他們最終也會歸信神
    「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或譯:眷顧)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2) 我未信主之前對基督徒有反感,因出於偏見,覺得基督教很霸道。但主讓我不斷認識到的「好人」都是基督徒,漸漸覺得他們流露一種不同的生命,因此除去了我的偏見,叫我願意認識福音以至最後信了耶穌。
  2. 按着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基督身體得建立
    「若有講道的,要按着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着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4:11)
  3. 為作基督徒受苦
    「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彼前4:16) 對苦難中的信徒可能是神給他的試煉,對局外人卻可能是信心的激勵。人會問為何某人這樣受苦也堅持要信耶穌?便會願意去了解福音,更多認識這位神。
  4. 叫人悔改得生命 (傳福音)
    「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
  5. 慷慨奉獻,供給有缺乏的人
    「他們從這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知道你們承認基督順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錢給他們和眾人,便將榮耀歸與神。」(林後9:13)

 

總結

  1.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信心要有行為配合,才得完全。
  2. 行為表達一個人的信心。沒有行為的信心不是真信心。
  3. 基督徒要有好行為,為要將榮耀歸給神。

思考問題:

  1. 信心與行為有甚麼關係?
  2. 為何基督徒要有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