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6:9-13;詩121:1-2;利23:22;徒20:35;太10:41-42、25:40、14:15-21;約6:31-33、51;申8:3;約4:31-34
詩歌:272首《當我與主同行》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是我們今天所交通的經文。香港是一個比較豐裕的社會,大部份人家中的食物甚多,所以我們所愁的是吃甚麼!喝甚麼!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這段經文對我們還有意義嗎?

 

一、甚麼是飲食

  飲食原文是麵包,是指一切可保存生命的食物,為了食物人可以發生爭鬥,希伯來文「戰爭」的原文就是「為了」加上「麵包」兩字而成,可見飲食在古時是極為重要之事。有飲食被認為是神的祝福,迦南被稱為流奶與蜜之地,正是因為此地的物產豐富。猶大王約雅斤在被擄年間,神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恩待他,聖經兩次形容他所需用的食物,王日日賜他一分(王下25:30及耶52:34) ,每日有自己需要的食物,就是神對這王的保守,這樣大衛家得以保存,最後耶穌基督可以從這王而出,成為大衛的後裔。

 

二、天上降下的嗎哪

  在舊約的歷史中,有一段時間神將食物天天賜給祂的子民,就是在曠野中的故事。當時神將一種以色列人稱為嗎哪的食物給他們作食物,這是一種「人不知道的食物」,他們第一次看見時互相查問這是甚麼,但沒有人知道,結果這食物被稱為嗎哪,希伯來文就是「甚麼」的意思。嗎哪的賜下就是要人知道我們的幫助祗有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121:1-2) 。

 

三、施比受更有福

  當人遇到缺乏,我們可以求神供應,然而對有餘的人,這段禱文是提醒我們關顧他人。神吩咐人在收割莊稼時要留下田角及遺落的給窮人及寄居者(利23:22),就是要人得著神的供應後,要關心其他人的需要。主說接待先知的得先知的賞賜,接待義人得義人的賞賜(太10:41) ,就是亞伯拉罕接待旅客也曾接待神,成為今天以色列人願意接待他人的榜樣。主禱文是公開宣讀的經文,在場可以有缺乏者也有有餘的人,對有餘的人,這句禱文就是要提醒要成為神賜恩給他人的中間人。在五餅兩魚的事上,主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喫吧!」(太14:16)就是要他的門徒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

 

四、屬靈的食物

  摩西說神賜下嗎哪,是要人「知道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嗎哪是因神的話而有的,不是人的努力,也不是摩西所給的,所以人得著神的祝福是因著神的話。我們若要得著神更大的祝福,就要追求那更大的恩賜,就是神的話,對我們來說就是主自己,因為主就是道(原文是話)成了肉身的神,主就是那活道,是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糧,我們得著這糧,就必永遠活著(約6:51)。始祖若信神的話而不聽蛇的話,就不至犯罪,就可以永遠活著,不嘗死味。

 

五、遵行神的旨意

  在撒瑪利亞的路上,主對祂的門徒說:「我有食物喫,是你們不知道的。」對熟讀摩西五經的猶太人來說,「不知道的食物」指的是那隱藏的嗎哪,是神到那日要再賜人的食物。主說這食物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作成祂的工。每天神賜我們食物,要我們知道去追求那從天降下來的話,願神的話每天充滿我們的靈,使我們深知神的旨意,讓我們按神的旨意來愛神,並且愛神所量給我們的憐舍。


問題思想

1.  甚麼是我們每日所需要的飲食?我們有沒有與人分享神所賜的飲食?

2.  最近一次我們從神話語直接得著飽足是在甚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