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出埃及記第十八章
背景
出埃及記一至十二章是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及被神拯救。第十三至四十章則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日子(有關在曠野的日子,民數記則記載得更詳細),當中記載兩件事情:
在以上兩件事中間,發生了出埃及記十八章的事,摩西岳父葉忒羅帶同摩西的妻兒前來西乃山見摩西。這一章讓我們看見幾件事情,帶給我們一些屬靈上的學習,也對我們認識神,如何事奉祂有提醒。
一、何烈山成了神的山
西乃山,乃是摩西帶著百姓安營之地。出埃及記十九章1節記載他們來到西乃的曠野,其實是與十八章屬同一地方。但十八章提及這是神的山(出18:5),從出埃及記三章及列王記上十九章提及這山就是何烈山,是西乃曠野的其中一個山。為何這山叫作「神的山」?聖經中的山有不同的故事,但被稱為神的山的,卻只有這何烈山。「何烈」為乾旱之地或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一個荒涼、困難之地,是人們平常不會到的地方。為何神把百姓引到這地?神在這裏作了兩件事:一是頒佈律例、典章給百姓,作為他們生活的依據,也是與神建立關係的依據。二是建造會幕,會幕是神與百姓同在的地方,神在這裏叫百姓安營。這本是乾旱、荒蕪之地,但神叫它作神的山,神就在這一處地方。
聖經中首次出現這座山乃是出埃及記第三章,當時摩西逃離埃及,在米甸居住,給葉忒羅看羊,及後作了他的女婿。四十歲的摩西在曠野開始牧羊。過了四十年,到八十歲看見了荊棘的異象,被火燒而不壞,神呼召摩西,摩西在這裏遇見神。
摩西首四十年在皇宮長大,接受埃及最好的教育。但他童年時候,因著埃及公主委託摩西的母親去乳養摩西,摩西便從母親的教導中認識神,只是未遇見神。這對摩西的影響深遠:摩西雖然在皇宮裏長大,卻放棄享樂,寧願與百姓一起受苦。所以他要帶領百姓脫離轄制,但失敗了,因為是憑自己的血氣、力量。
之後逃到曠野看羊四十年。但這時,就在何烈山遇見神,聽見神的聲音,看見神的作為。神打發摩西返回埃及,雖然摩西起初不太願意,但最後也順服下來。何烈山被稱為神的山,是由這件事開始的。是說明了摩西如何認識、遇見神,神顯出了祂的真實、聖潔、眷顧。
當以利亞在以色列人背叛神的日子,他感到很孤單。當然他不知道神為祂的名,保守了七千人不向巴力屈膝,這些人是隱藏的,是以利亞不知道的。因著耶洗別要殺他,以利亞崩潰了、頹喪下來。以利亞逃跑,跑到一個地方求死。以利亞本是很有能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大大彰顯神的能力,但卻受不了孤單,不單不作先知,甚至不想再生存了。因著天使給他吃、喝,恢復體力,然後跑到這何烈山,是非常遠的。神用微小的聲音呼喚他,因著這呼喚,以利亞整個人恢復過來,之後回到以色列,栽培以利沙承接他的工作。這山是人遇見神的地方,當人遇見神,整個生命也會被改變。
人甚麼時候遇見神?就是當人軟弱之時,低沉之時,神臨到人中間,所以何烈山也說明了神眷顧軟弱的人、低微的人,神願意靠近傷心、失意的人。神在他們中間顯出了祂的憐憫、恩典。
二、述說神的作為
當葉忒羅帶著女兒、外孫來見摩西,摩西先向他述說神在百姓中間的作為。接著發現摩西一些問題,便向摩西作出一些建議。
摩西向岳父述說在埃及地,在以色列人艱難之時神的作為、經歷。法老是狂傲的,法老曾說「耶和華是誰?使我聽他的話?」不但不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反加重他們的工作量,使以色列人驚恐,以致埋怨摩西。雖然摩西一次又一次彰顯神跡,但法老的心仍舊剛硬,繼續苦待以色列人。直至神降最厲害的災(滅長子之災)後,法老才讓以色列人離開。摩西述說之時,提及神的能力是多麼的大。摩西也提及百姓在曠野所遇到的三大艱難:
以上是他們短短三個月的經歷。你呢?無論我們信主年日是長是短,又有沒有一些故事可以向其他人述說?叫他們看見神在你身上的作為,並體會神的能力、神的慈愛與眷顧?求主不叫我們忘記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工。
摩西把這位神見證出來,這見證帶來榮耀的果效。葉忒羅聽後認為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是在眾神之上,沒有一位神像祂。葉忒羅不但為此向耶和華發出讚美,並向祂獻燔祭。須知道,葉忒羅乃是米甸的祭司,敬拜事奉米甸人的偶像,現在卻因聽見耶和華的偉大、祂的作為、真實,便認為耶和華超過他們一向所拜、所事奉的神,這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今天,我們屬神的人是否把神的真實活活的見證出來,叫那些不認識神的人承認神的真實及可敬可畏呢?
三、承擔職事必須有屬靈的生命
最後,葉忒羅看見摩西忙碌,摩西的擔子也很重,所以就給摩西意見,著他從百姓中選出有才能的人,協助他。立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等。這些不但要有才能,更重要的是要誠實無妄、不貪不義之財,並敬畏神。
申命記曾記載摩西向神抱怨他承擔的責任過重。葉忒羅也提醒摩西,若神喜悅這建議才去實行。摩西本身是很有學問和才能的人,但摩西卻把這事帶到神那裏,最後接納岳父的建議。其實,一個人無論如何屬靈,如何有才能,也不能獨自承擔治理神家的責任。所以,必須有配搭。
聖經中不論新約、舊約,多次事例給我們看出一個原則,所有事奉神的人,不但要有才幹(即恩賜),更必須有屬靈的生命,必須是認識神、敬畏神的人。就像使徒行傳第七章所記,協助使徒服事神的家而選出的七人,他們均與神有美好的關係,有美好的見證、經歷。恩賜是必須的,但卻不是最關鍵!最要緊的是與神的關係、屬靈的品質。並且,不會因為服事輕重不同,屬靈的品質要求便有不同!正如這裏千夫長與十夫長的條件、要求是相同的。
求主幫助,叫我們在神家中學習配搭,又學習謙卑。但更重要的是求主給我們有承擔職事的生命,而不單是恩賜。即使是一個微小的服事,我們也同樣在這原則底下,求主憐憫。
詩歌:317首
認識神與事奉神
- 詳細內容
- 講員: 黃海洪
- 分類: 主日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