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以色列在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北國和南國。其後北國和南國分別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以色列人也被擄到外邦人的地方。接着波斯滅了巴比倫並擴張其疆界。所以有不少以色列人散居在波斯。

  波斯古列王的時候,猶太人被獲准回歸。但還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仍散居於波斯,並沒有歸回應許之地。波斯亞哈隨魯王在出征希臘前擺設盛大筵席。因着當時的王后瓦實提不願意順從王的要求展示容貌,故此被廢去王后之位。及後波斯亞哈隨魯王攻打希臘,但最終戰敗回國。隨後冊封了以斯帖為王后。以斯貼事件發生於波斯京城書珊,那時正好是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

 

人物

  • 亞哈隨魯王(公元前486-465):波斯王揮軍攻打希臘,卻戰敗而回。
  • 哈曼:亞馬力人亞甲的後代。貪財、求尊榮、小氣、弄權、高傲報復心強。
  • 末底改:以斯帖的堂兄,認識神的作為。他會提醒、規勸靈命上比他幼嫩的。在以斯帖封為王后之後,他曾經拯救亞哈隨魯王,免於被刺殺。
  • 以斯帖:一個多面性格的人。她是一個不強求和知足(「他別無所求」見斯2:15);她有一顆順服的心 (「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他時候一樣」見斯2:20),但有着隱藏的勇氣和智謀。她有自己的心思意念和恐懼,不敢違反戒命,以身犯險。

  猶大人遭到哈曼向亞哈隨魯王獻進讒言,請王批准除掉末底改及其民族(猶大人)。亞哈隨魯王聽取讒言,允許發出諭旨,一日內之間殺盡各省所有的猶大人。猶大人即將落入滅絕種族的厄運。

  當波斯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而末底改要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而王后以斯帖只能從她的宮女和太監得知宮外的情況,甚是憂愁,就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麻衣,他卻不受。

 

哈曼與末底改有甚麼過節?

  哈曼成為宰相,末底改卻不向他跪拜,導致他痛恨末底改。當他得知末底改是猶大人,就認為整個猶大民族有自己的規條,並與波斯的規條有抵觸,會造成很大治理的困難。

 

哈曼與亞哈隨魯王之間有甚麼利益關係?

  波斯較早前攻打希臘戰敗,當時國庫需要大量財富。並且哈曼好像為着波斯管治國家而向王獻計。

 

當以斯帖知曉事情始末原由,她感到很為難

  • 面對外在現況的困難:

  以斯帖已不再如昔日受寵愛,有前車可鑑如瓦實提後,在人看能夠成功見王的機會率很低,又難以預測。並且其後果可以很嚴重,會招致殺身之禍。

  • 個人的因素:在她看來這事好像與她沒太大影響。理智上無必要冒這個風險。

 

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提醒

  • 末底改作為以斯帖的一個「兄長」,對事情的看法和掌握,並且對神的認識比以斯帖深入透徹。他提醒以斯帖她本來的身份,不要以為可以置身事外。這並不是以斯帖不知道自己是猶大人的身份,只是她在宮中一段日子,對同胞的事情和感覺比較疏離。
  • 末底改更對以斯帖陳明利弊,假若以斯帖不開口,會招致神懲罰和審判。
  • 末底改向以斯帖表示猶大人可從「別處」(指的是神)得着拯救,正好反影出末底改對神拯救的信心,但他知道以斯帖是神預備的其中一個拯救渠道。
  •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她今日所處的境況和的身份不是偶然的,是神在她身上有所託付。

 

以斯帖對末底改所提醒的反應和回應

  她對末底改的提醒沒有質疑,並且順服,因為認識到神的手在當中。她所取捨的,應該不是單單個人的利益安危,是因她能夠再次肯定自己民族的身份,不應再置身事外。也認清楚今日有王后的身份不是偶然,是神要她用這個身份完成神的託付。

  當認識到自己當要承擔的,她就立即行動。並且先來到神的跟前,從神得力。

 

從以斯帖和末底改帶來的一點反思

  以斯帖有軟弱的一面。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愚昧和自我的時候,很快就願意改過來。

  • 反思:我們是否又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有否靠主改變過來?

  她在外邦人的世界中成長,面對着信仰和價值觀都有很大差異。

  • 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大部分週邊的人都是未信主的。我們又怎樣持守主的真道,見證我們的主呢?

  以斯帖相信並敬畏神,情願面對地上兇險都不願意得罪神。

  • 反思:在生活中我們面對一些違反真理的事情,雖不一定會觸犯法例,但或許會是「走鋼線」的行為,又或可能是道德上的缺失,我們是否能堅守著聖經的真理和原則,寧願選擇在人眼中是吃虧的。

  當她認識到所需要承擔的是從神而來,以斯帖就二話不說接受託付、呼召。並立刻先來到神跟前從神那裏得力。

  • 反思:當我們知道教會服事上有需要,我們有否看到自己可以擺上那一份呢?又是否願意擺上,還是有很多顧慮和考量?

  當她接受這個託付,就立刻先來到神跟前,從神那裏得力,因知道憑自己是不能夠的。

  • 反思:當我們願意擺上的時候,又是否坐言起行,更是靠主得力?

  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提醒和規勸正如父親一般。

  • 反思:我們又是否能像末底改一樣幫助年輕肢體明白神的心意呢?

 

神的呼召和回應

  有牧者用三方面意義來理解神的呼召和回應:

  • 第一方面是神呼召人相信接受耶穌基督是救主,並作一生的主。這是個人決志接受耶穌的呼召。
  • 第二方面的意義是服事主的呼召。服事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承擔不同的責任在不同崗位上服事。正如以弗所書4章12節的「各盡其職」。
  • 第三方面的意義是在工作及家庭中、社會上見證神。不管是在家中照顧孩子,在工作上盡忠,與朋友交往都可以是回應神的呼召。

  「並且使你們心靈的眼睛明亮,可以知道他的呼召有怎樣的盼望;他基業的榮耀,在聖徒中是多麼的豐盛;」(弗1:18, 新譯本)

  「因此,我這為主被囚禁的勸你們:行事為人,要配得上你們所蒙的呼召。」(弗4:1, 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