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拿書1:1-6, 15, 17; 2:2,9; 3:4; 4:1-11
詩歌:《深不見底的愛》


  感謝主,最近有機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查考《約拿書》。起初知道此書是以論述神要拯救尼尼微城為主旨,又或注意約拿在大魚中三日三夜、非常短的福音信息。可是,當仔細查考時,卻有另外一些感受,就是從神為約拿所安排的一切及神忍受約拿兩次的發怒中,更看見神對約拿的愛是非常的深。

 

一、約拿書的背景

  全書的起因,乃因亞述國的惡行達到神面前,神就差遣約拿前往亞述大城尼尼微「呼喊」(拿1:2)(有譯本翻作「警告」、「宣告警戒」)。約拿聽後立刻起來,可是卻並非順從神的吩付前往尼尼微城,乃是前往另外一處地方(他施),經文強調約拿的目的是「躲避耶和華」!(拿1:3) 按第4章經文的推斷,約拿可能因着國仇家恨,認為惡人有惡報,所以不想尼尼微人得救,因此逃避這項「任務」。

 

二、神的愛:神為約拿的安排

1) 神安排一艘船

  我們從地圖上知道尼尼微位於以色列的東北,是陸路連接的,約1000公里之遙。可是,約拿起來要乘船西行前往西班牙的他施(距以色列地約4000公里),可以說是當時的地極!無論路線方向、交通工具、路程均與神差遣他的目的地是完全不同的。

  神當然知道約拿心中想逃避這次差遣。當約拿去到約帕港口,他竟然順利地遇到一艘即將開往他施的船隻。我們估計古代遠程船應該班次不會很頻密,一個月最多可能只有一兩艘,亦有機會幾個月才一有班船也說不定(從使徒行傳中知道地中海冬季不宜航行),但在神卻安排下,竟讓約拿「順利遇到」,可見絕不是偶然碰見的。

  經文說約拿「給了船價」(拿1:3),一些釋經書從原文去查考,發現這不是簡單買一張船票,而是承包餘下船票,務求船隻立即開出,不用再等候!說明約拿不惜代價為要逃往他施。但若非神安排這艘船,約拿是絕對不能成功乘搭!

  有時神會給我們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但神的允許並不代表神的喜悅。神這刻的安排,順了約拿的任性,乃是為着未來教導約拿而鋪路。

2) 神安排大風、大浪 (拿1:4-6)

  當開船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拿1:4) 大風大浪乃是神安排,大風浪到一個地步,甚至連在船上工作的水手也非常懼怕(拿1:5),需知道他們是職業水手,常經風浪的,也懼怕非常,甚至要「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拿1:5),甚至要求各人向自己的神祈求拯救。

  然而,約拿上船後作了甚麼?「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拿1:5) 約拿沉睡、逃避,神就興起環境(逆境),用風浪叫醒他,藉着船主叫醒他,請約拿求告他自己所信的神!(拿1:6)

  或許我們會問,神既然愛我們的,為何容讓困難臨到我們身上?因為神會為我們的好處而管教我們,會藉困難來教導我們。「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13:24)「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11) 同樣,神叫風浪臨到約拿,是為約拿有成長、有學習。

3) 神安排大魚 (拿1:15,17; 2:2,9)

  最後全船人藉掣籤知道這不尋常的風浪是因約拿引起,約拿告訴水手們把他拋下海中來解決當前的風浪。當約拿被拋下海後,神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下約拿,困約拿於魚肚中三日三夜。

  這段在魚腹中的時間實在不短,三日三夜可說是比死更難受,有「度日如年」之感,與死亡非常接近,這逼使約拿不能再躲避神,改而轉向「求告耶和華」(拿2:2),求神拯救。神的目的不是置他於死地,乃是給約拿一個機會去思考與神的關係,叫他回轉。約拿亦知道這一切是出於神,就這樣他悔改,恢復了與神的關係,神的目的也達到了。

  從神所安排的一艘船、大風、一條大魚,正如人生總會遇到不如意之事。好像我們仍在經歷的新冠疫情,是神所允許、安排,而這安排,總有祂的目的,要叫我地進入反思、回轉向神,亦提醒我們主再來的日子近了,我們有沒有好像約拿一樣,進入「魚腹」靜思並向神回轉?

4. 神安排蓖麻、蟲子、炎熱的東風

  神所安排給約拿的,還有蓖麻、蟲子、炎熱的東風,稍後再提。

 

三、神的愛:忍受約拿發怒

  其實,神吩咐大魚吞下約拿後,一方面約拿在魚腹中反思、禱告,另一方面把他免費的由海中帶回岸邊。到岸後,神吩咐魚把他吐在旱地上。這全是神的安排、亦是恩典。約拿上岸後還願,真的走到尼尼微城作宣告(拿3:4),結果全城由上到下,由尼尼微王至平民都披麻悔改,離開惡行,神也接納他們的悔改,最後不降所說的災。

  雖然尼尼微全城悔改,可是神在約拿身上的工作和心意還未完成。接下來我們看神愛約拿的另一種表現。

1) 約拿第一次發怒 (拿4:1-4)

  「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拿4:1) 這是約拿第一次發怒。我們猜想約拿因着想神給尼尼微城一個大懲罰,因為惡有惡報,可是現在泡湯了,於是就發脾氣,我們不知道他是發自己脾氣,還是遷怒於神,總之就是發怒。但神卻忍耐他,沒有責備約拿,只是回答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拿4:4)(新譯本:你這樣發怒對不對呢?)

  約拿沒有回答神,並且直接走出城外,「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拿4:5) 雖然神轉意不降所說的災給尼尼微城,但約拿仍認為抱有一絲幻想,他深信尼尼微人的悔改必不長久,應該不過四十日便會再次行惡。作為神的兒女,我們又怎樣看別人的生命?我們會否因着自己的看法、堅持、執着而輕看某些人的寶貴性命,缺乏了憐憫人的心腸?

2) 約拿第二次發怒 (拿4:6-9)

  約拿在城外「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但由於非常炎熱,神顧念約拿,給他安排一棵植物(蓖麻) 為他遮陰,「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拿4:6) 可是翌日,神卻安排蟲咬死這棵植物(拿4:7)。以致「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拿4:8) 約拿又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着還好!」(拿4:8)

  面對約拿第二次發怒,神亦沒有責備約拿,仍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約拿這次卻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拿4:9) 約拿認為自己發怒很有理由,並沒有甚麼不對。這實在是無理取鬧!可以說約拿實在是向神發脾氣!

  約拿發怒,神雖可直接斥責他,但卻仍然繼續耐心地引導約拿,正正就是「愛就是恒久忍耐」(林前13:4) 的表現。神耐心地解說為何祂不滅尼尼微城,藉着一棵蓖麻、一條蟲子及炎熱的東風施行的神蹟,讓約拿明白神的心意,叫他反思自己的發怒就是無理。因為神對人充滿愛: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0-11)

  這節經文說出神的心意是如何,就是「愛惜」生命,充滿着對人憐憫的心,對尼尼微人如是,其實對約拿也是。

 

四、結語

  約拿眼中以為神要藉自己單純的救尼尼微人。但從神這麼多的安排給我們看見,神對約拿的愛比起對尼尼微城的愛有過之而無不及。

  全書以神的反問作結束,並沒有交待約拿有甚麼回應。這種開放式結局(Open End) 在聖經中甚少出現,好像是向我們提問,因為我們就像約拿,需要被提醒!

  回想信主多年,有時候神會放手讓我地去經歷一些事情,有時候又會讓不合你我心意的事發生,甚或是困難臨到;過程中可能我們會靈性低沉,好像約拿在船底艙沉睡一樣,不想對外間有甚麼回應。又或我們會抱怨神,跟神理論。但請緊記,神仍是深愛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