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八章記述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程,第一次踏足歐洲,並在哥林多建立教會的情況。保羅沿途得着好些同工加入作他的助手(提摩太、路加)。在哥林多保羅遇到一對夫婦,都是猶太人。一位名叫亞居拉(Aquila拉丁文的意思是鷹),另一位是他的妻子百基拉(Prisca拉丁文是古老的意思,但路加卻喜歡用她的小名Priscilla稱呼她)。他們出生於本都,位於土耳其北部,黑海的南岸,後移居於羅馬。當保羅到達哥林多的時候,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新近從意大利來到哥林多,因為當時在羅馬居住的猶太人基督徒跟當地不信耶穌的猶太人起了爭執,在公元49年引發了一埸暴亂。以致羅馬皇帝革老丟下令驅逐所有的猶太人離開羅馬。亞居拉夫婦因此移居到哥林多。

  哥林多位於希臘半島,屬亞該亞省,在馬其頓省以南,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是當時一個貿易很發達的城市。保羅遇見了亞居拉夫婦二人,發現他們原來是跟自己從事同一行業,都是以織造帳棚為業的,因此保羅便與他們二人同住,並一起工作。保羅雖然是全職傳道人,但卻不願完全依賴信徒的賙濟,而是盡力工作維持自己和同工的生計。

  每逢安息日,保羅便進到會堂為着真道跟猶太人和希臘人辯論。猶太人因抗拒和毀謗保羅,於是保羅便轉到一個名叫提多猶士都的人家中,繼續向外邦人傳福音。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神的道教訓了他們。百基拉、亞居拉夫婦二人在這段日子必然從保羅身上更多認識主耶穌和福音真理。而保羅也從他們得知羅馬教會的情況和需要。因此保羅在第三次佈道旅程中也寫了羅馬書給羅馬的信徒,預備下一次的旅程到羅馬與他們交通。

  亞居拉與百基拉是甚麼時候信主?在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述五旬節聖靈降臨時,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猶太人一同聚集在耶路撒冷,包括來自本都及羅馬的猶太人(徒2:9-11)。後來彼得站起來講道,當日便有三千人信主。亞居拉與百基拉可能也在其中。

  這對夫婦雖然對真理的認識不多,他們卻早已流露出主的生命。他們沒有高言大智,從來沒有被差派出外傳道,他們沒有被按立為監督或執事,也沒有甚麼屬靈著作。他們卻在背後從不同方面盡力擺上,協助使徒,包括使徒保羅和亞波羅,讓神的工作能夠開展。並很樂意以他們的家幫助信徒。今天我們當中有些弟兄姊妹可能在服事上沒有作帶領或話語供應的恩賜,但也可以在各方面參與促進神的工作。例如我們有躍動心靈的活動,有肢體雖然不懂傳講福音,也可以在這些活動上擺上一些服事,包括教一些手工或食品製作,又或陪伴福音朋友,讓福音朋友被吸引來到教會認識主耶穌。

 

亞居拉夫婦的服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 學習接待作客旅之弟兄

  當保羅來到哥林多,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二人其實也是新到步不久,並且對聖經真理的認識不深,但他們卻願意將自己的家開放接待保羅住宿。當時與今天的社會不同,現在出門很容易預訂旅店,但當時在旅途找到地方住宿卻是很困難的,何況保羅當時是因逃避猶太人的逼迫而來到哥林多,一路都是隨從聖靈的帶領,沒有預先計劃的。因此有人願意接待並提供住宿是十分難得的。亞居拉夫婦居住的房子並不大,因為保羅最初是在會堂講道,後來因猶太人抗拒甚至毀謗,保羅便轉到提多猶士都的家中去傳講福音,而不是在亞居拉夫婦的家中傳講。對於亞居拉夫婦,要接待一位外人到自己家居住實在不容易,因有許多生活上的不方便。可見他們都很敬重保羅的傳道工作,並且夫婦同心,才能樂於開放自己的家來支持保羅的事工。

  聖經教導我們要學習接待客旅,特別是出外傳道的(約三5-8)。聖經說接待一個為主工作的弟兄,便等同與他們一同為真理作工。今天我們很少會接待從外地來的傳道人到自己家中居住,因在香港大部分人的居住環境都很擠迫,而且租住酒店也很方便。我們如何實踐接待客旅的服事?

  原來只要因為這位肢體是主的門徒,我們把一杯涼水給他喝,也算是接待的服事,便與接待義人和接待先知一樣得相應的賞賜(太10:40-42)。因時代不同,我們學習實踐接待的形式也不一定限於住宿方面。所以我雖然不懂傳福音,但我接待一位傳福音的弟兄,或許是接送,或供應一杯涼水給他喝,或為他傳講的信息禱告,便等於在他傳福音的工作上有份。

  早前有位年長姊妹回到石蔭家參加主日聚會,到達會所時感到十分不適,另一位姊妹便自願送這老姊妹回家,並陪伴她直至她感到舒緩了才離開。2019年十月我和太太去日本旅行,回到香港剛遇上反修例運動。當晚乘搭機埸鐵路回家時,到了青衣站列車停了下來,聽到車站內不停廣播要所有乘客立刻下車並離開車站。出到站外只感到兵慌馬亂,很多推着行李的人士等着乘車,因巴士停駛,想乘的士回家卻等了很久也截不到。正在傍徨之際,後來得到一位住青衣的姊妹駕車義務接載我們回家,實在感激不盡,很感受到出外遠行被接待的心情。我想這樣的服事同樣會得着主將來的賞賜。

2. 在旅途上與保羅同行 (徒18:18-21)

  大家有沒有以自由行的形式去外地旅行的經驗?從計劃行程以至到達目的地之後的安排都很費心思。保羅的旅程殊不容易,因目的是傳道而不是遊玩,隨時會因得罪猶太人而遭受逼迫,今天不知明天的去向。每到一處地方,便要爭取機會在那地方傳福音,實在沒時間花在飲食住宿交通等煩瑣的事務上。因此他離開哥林多時也帶着亞居拉、百基拉同行,作他隨時的幫助,自己便可以專心傳道。亞居拉夫婦因着羨慕善工,毫不猶豫便放下在哥林多剛剛建立的事業和新居所,跟從保羅參與他傳道的工作。我們今天是否願意作一個同行者?放下一些自己擁有的東西去服事弟兄姊妹?

3. 以真理教導造就亞波羅(徒18:24-28)

  保羅在以弗所短暫逗留,便怱忙趕路經耶路撒冷返回敍利亞的安提阿。他離開以弗所時沒有帶同亞居拉夫婦同行,而是將他們留在以弗所。可能是想他們留下來堅固以弗所初蒙恩的信徒,待他再回來時繼續牧養。相信當中也有聖靈的帶領。因為保羅離開以弗所之後,有一位從亞力山大來的猶太人,名叫亞波羅。聖經形容他很有口才,最能講解聖經。他蒙恩得救後心裏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就是悔改的浸禮)。這時百基拉亞居拉因在哥林多有一年零六個月之久聽保羅講道,對真理已有很深的認識。聽見亞波羅所傳講的福音未夠全面,便給他講解。這對夫婦不單有真理,也有愛心。他們並沒有當埸指出亞波羅的錯,而是接他到家中款待他,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後來亞波羅打算往亞該亞去(即哥林多所處的省),亞居拉、百基拉也為他寫推薦信,叫他在亞該亞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4. 開放家庭給信徒聚會

  保羅在第三次佈道旅程重回以弗所。期間寫了哥林多前書給哥林多教會(林前16:19)。從這段的問安中,我們知道當保羅返回以弗所時,亞居拉夫婦已經將他們的家作了教會聚會的地方。他們不負保羅所託,因他們開放自己的家庭給信徒聚會,避免了信徒流失。我們的家若能夠開放給弟兄姊妹作相交相聚的地方,實在是美事。(懷念十多年前荃灣家每月一次的分區讀經禱告聚會,感覺十分親切)

5. 在患難中幫助同工

  從保羅寫的羅馬書最後一章的問安中(羅16:3-5),我們知道百基拉與亞居拉曾經到過羅馬,並在羅馬的居所也有教會聚會。當中提到他們為保羅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聖經沒有講明是那一次事件。從他們的墓碑上的碑文記載:主後66年7月8日,百基拉與亞居拉同在羅馬城郊,被斬首殉道。他們的遺體被埋葬在現今羅馬的一個地下墓穴裏。證明他們真的為主道將生死置之度外。

  當保羅第二次在羅馬被監禁時,他寫了最後的一封書信給提摩太(提後4:19),在結尾時也向百基拉、亞居拉問安,所以百基拉、亞居拉殉道前應該在以弗所與提摩太一同牧養以弗所教會的信徒。

 

妻子要協助丈夫作頭

  聖經六次提到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名字,除了第一次使徒行傳介紹他們出場,其餘五次他們的名字是並排一同出現,可見他們夫婦二人由始至終都是同心同行,最後更一同為主殉道。這五次當中有四次是百基拉的名字排先,只有一次是亞居拉排先。可能百基拉比亞居拉在屬靈追求上較長進,表達能力亦較亞居拉強,所以她的名字常常放在亞居拉之前。這現象在今天的教會也是常見的。教會信眾一般都是女多於男,當中有許多夫婦也是妻子信主年日比丈夫長,包括我自己在內。若作丈夫的不努力追求,在屬靈學習和對真理的認識方面很容易便落後於姊妹,這家庭的服事便不美。因為聖經一向的教導是弟兄要有作頭作帶領的責任。「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神是基督的頭」(林前11:3)。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學習便是二人同心同行。作妻子的不會因丈夫的屬靈情況較弱便將他撇下,只顧自己追求。而是盡量鼓勵丈夫一同參與屬靈追求聚會或是一同參與服事。雖然一直亞居拉都要百基拉的鼓勵扶持繼續往前,但當有機會,在代表家中的教會問候哥林多教會時,我們發現亞居拉的名字放在百基拉之先(林前16:19)。亞居拉终於作了帶領的角色。

  綜觀這個家庭,是一個在背後協助造就信徒的家庭,好像姊妹在家庭中協助弟兄所扮演的角色。新一年願我們在各方面都有新學習,讓每一位肢體都能發揮所長來服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