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八章27-38節


  受難節臨近,讓我想起主曾向門徒預言祂的受難和復活。在福音書中記載當主問門徒他是誰?彼得蒙天父的啟示,說出:「你是基督。」(可八29)從此之後,主開始向門徒預言祂的受難和復活,共三次之多。早上盼望藉着馬可福音八章27-38節的經文,讓我們一同彼此勉勵。

 

耶穌是誰?

  該撒利亞腓立比是以色列北部靠近外邦的地方,鄰近「但」城,曾是以色列民拜金牛犢的地點之一(參王上十二28-29、王下十29)。歷史家和考古學家指出該撒利亞腓立比是一處拜偶像極其興旺之地,曾在當地山邊的大石上,發現了至少七個偶像崇拜的神廟或建設。耶穌就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村莊的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門徒回應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有的說是先知裏的一位(可能是按申十八15-18,末後將會有一位先知興起像摩西)。」因此,在其他人的心中,耶穌彷彿像施洗的約翰,是個義人,或是像以利亞能行許多神蹟一樣,又或是一位先知是神的代言人,傳講神的教訓,說預言等。今天在世人的眼中,主或許也是如此,耶穌是個好人、行異能的人,祂的教導很好、預言準確……但這些都是「別人所說的」,主更着緊更關注是門徒的看法。接着主就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這裏的「你們」在原文中是被強調的,顯示出耶穌問問題背後真正關注的是門徒的看法,而非眾人的看法。所以新譯本譯作「那麼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呂振中譯本譯作「但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這些門徒已跟隨主約三年的時間,看過很多神蹟、聽過很多主的教導、與主一同生活相處,對主應該有更深的認識。弟兄姊妹,我們已信主,或許年日長短不同,但我們是與世人不同,因我們已嘗過主恩的滋味,主很着緊我們對祂的看法和認識。主問我們各人:「你們說我是誰?」你會怎樣回答?會否在我們的觀念中,主只是個義人,是我效法的榜樣?主很有能力,祂會幫助我解決各種困難,使我今生一帆風順?主是慈愛的,祂是有求必應,使我心想事成?主無所不知,叫我在世能趨吉避凶?弟兄姊妹,你說主是誰?

  感謝神,彼得說出「你是基督」。「基督」就是救主、彌賽亞、受膏者的意思。彼得能夠說出主是基督,是蒙天父的啟示。弟兄姊妹,我們今天能信主,都是神的揀選、工作和憐憫,因「……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十二3)所以,我們實在沒有甚麼可誇口,不是我們的本事或行得好,以至蒙神的揀選,全是恩典!

  接着主就禁戒門徒,不要告訴人祂是基督。為何禁戒他們?可能是因着他們對基督或彌賽亞的認識不準確,門徒期望主作他們在社會上、政治上得勝的革命領袖,卻不曉得受苦的彌賽亞將要走上十架受死,所以主就禁戒門徒不要告訴人。

 

受苦的彌賽亞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着他,勸他。」(可八32)主是坦白、沒有隱藏地說:「人子將要受害、被殺、三天後復活」,彼得就拉着他,勸他。這裏的「勸」與30節的「禁戒」和33節的「責備」是同一個字,和修本譯作「……彼得就拉着他,責備他。」環球聖經譯本譯作「……彼得就把他拉到一邊,責備他。」從馬太福音十六章22節,我們知道彼得責備主:「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在第一世紀大部份猶太人都相信,彌賽亞是一位君王,是大衞的後裔,神要給他能力,從仇敵手中拯救以色列人,他們認為這樣的君王,將得勝如大衛,也有所羅門的智慧。在彼得的心中,彌賽亞不是這樣的,不是要走上十架受死的。因此他責備主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彼得先入為主的彌賽亞觀念,使他視線模糊不清,只能從人的角度看事情。他雖然已經跟從主三年,曾看見主彰顯的大能,意味着祂必定是彌賽亞,卻還是無法理解受苦的彌賽亞(賽五十二13-五十三12)。彼得對基督的觀念太狹窄,充滿了人性自私的幻想,他以為基督會推翻壓迫神子民以色列的惡勢力,建立一個和平公義的王國,他想基督是一個得勝者,必定是尊貴、榮耀的。弟兄姊妹,我們對基督的認識又怎樣?會否充滿了許多個人的期盼和幻想?正確的認識給我們真正的盼望!偏差的觀念、不正確的認識,使我們拒絕接受真理和引導!

  受苦的彌賽亞、釘十字架的基督是門徒難以明白和接受的。彼得就是第一個因受苦的彌賽亞而絆倒的人。如保羅所說:「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林前一23)主也是這樣提醒「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6)主是道路、真理、生命,若我們與祂不一致,必定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祂的問題。對彼得來說,受苦的彌賽亞簡直是匪夷所思,彌賽亞應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懲罰一切敵人。當事與願違時,我們會否對主不客氣?責備主?

  耶穌轉過來,看着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八33)耶穌責備彼得的時候,是看着門徒,也許表明其他的門徒可能都有一樣的想法,只不過是彼得有膽子敢說出來而已。另一方面,其他門徒可能是規規矩矩地在主後面走着,彼得卻走在耶穌前面或旁邊,無論如何,耶穌都是公開責備彼得攔阻主的去路。

  主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這並非指彼得突然變成了魔鬼,這句話的意思可以是說彼得成為了神的「對頭」、「敵對者」(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他不體貼神的心意、只體貼人的心意。「體貼」可譯作關心、思念。當彼得與神的計劃背道而馳,不知不覺就與撒但站在同一陣線。弟兄姊妹,當我們只體貼、關心、思念人的心意,卻不體貼、關心、思念神的心意時,我們也是扺擋神!

  主責備彼得説:「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就是退到主後面去。我們只有在主後邊才能跟隨主,曉得主的心意和腳蹤。昔日,西門彼得曾回答主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今天彼得卻站在主的對面,作了主的障礙、絆腳石。回想自己也曾向主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還歸從誰呢?」今天自己會否已跑到主前面,作了主的障礙丶絆腳石,甚至抵擋祂的旨意?

 

我們是誰?

  於是耶穌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主説若有人要跟從主,意思是如果你要選擇跟從主,你就要面對及順服「跟從主」的要求。若你選擇不跟從主,當然就不需要遵行這些要求。但若我們不跟從主,我們要付的代價就更大。因為主說:「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八38)

  我們是基督徒,從使徒行傳十一章26節、廿六章28節及彼得前書四章16節中(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看見基督徒就是相信、效法、遵行基督的教訓、跟隨基督的人,他們把握機會傳揚福音,並且因這樣跟從基督而受苦難,但卻不以為恥。

 

「跟隨基督」:基督徒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

  1. 捨己:否認自己,放下自己。不是沒有意見、堅持,是沒有自己的意見,只有主的意思!像是主在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可十四36)
  2.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是學習犧牲、受苦。羅馬人會強迫死囚自己背十字架的橫木走到刑場去,在那裏施刑者才把橫木固定在刑柱上。背自己的十字架就是走向死地,表明甘心為基督受苦,甚至受死。
  3. 跟從主:回到主後面,跟隨祂的腳蹤,走上祂的路。請記住,若在祂前頭便成了主的對頭、抵擋、絆腳石、障礙,自己也會受虧損。

  為何有這樣要求呢?「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可八35-36)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就是不捨己,怎能進入和經歷主豐盛的生命?凡為主和福音失掉生命,必救了生命,就是人願意為主和祂的福音捨己,學習「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甘願跟從主走上十字架受苦、犧牲的路上,藉此經歷我們的舊人、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和祂同釘十字架(羅六6、加五24-25),治死我們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使我們更多活出主豐盛的生命:「因為我們這活着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11)

  今天有甚麼吸引我們?使我們不願捨己,不願背十架?恐怕是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16)即或我們耗盡一生和精力,擁有世界的一切,都是沒有益處,因為這都不能換取主豐盛的生命,更不能使我們屬靈生命有長進。因此,今天我們怎樣使用我們的人生?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這才至為重要!

 

「不跟隨基督」的警告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八38)「這淫亂罪惡的世代」就是一個充滿偶像,對真神不忠貞和不信,充滿罪惡的世代。主警告當時的門徒不要因為祂是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被世人看為可恥,便退縮不跟隨。若是這樣,當主榮耀的再臨時,也把那人當作可恥的。所以,若門徒不跟隨主,他們所付代價更大!弟兄姊妹,這也是我們的提醒,今天我們若選擇隨己意而行,放下自己的十架,不甘願為主擺上、受苦,不跟隨主的腳蹤,甚至跑到主的前面成了祂的障礙,到主榮耀再臨的那日,我們必定痛悔莫及!
使瞎眼得看見

  當彼得宣告主是基督後,主第一次說出祂這位受苦的彌賽亞,將要受難、受死和復活。看馬可福音第九和十章,我們便看見主第二、三次向門徒提到祂將要受難、受死和復活的事,可惜門徒總是表現得完全不明白。第一次主宣告之後,彼得公然斥責耶穌(可八32-33);第二次主宣告之後,眾門徒開始私下爭論誰最大(可九33-34);第三次主宣告後,雅各和約翰向耶穌爭取在神國中掌權的榮耀地位,引致其他門徒的惱恨。感謝神,雖然每次門徒好像都是執迷不悟,主仍然把握機會教導他們(可八34-38、九35-37、十42-45)。

  特別當我們看看主第一宣告前,主在門徒當中行了一件神蹟「治好伯賽大的瞎子」(可八22-24);當主作了第三次宣告後,並教導門徒「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4-45),之後主接着在耶利哥行了另一件神蹟,就是治好瞎子巴底買(可十46-52)。兩件神蹟都是叫瞎眼得看見,在這兩件神蹟中,主作三次受苦的彌賽亞宣告,每次宣告後都教導那些執迷不悟的門徒,主在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彷彿按手在門徒的瞎眼上,好讓他們看見祂是彌賽亞。今天我們也求主開我們的眼,叫我們真知道:祂是基督,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叫我們因着真知道,學習捨己,背自己的十字架,走在祂後面,跟隨祂腳蹤。

 

結語

  受難節臨近,我們從聖經曉得,主真是受了許多的苦,不單肉身的苦難、煎熬、受死。榮耀的神子,竟然掛在十架上受盡羞辱。不知罪的主,竟然要為我們背負罪孽、被罪孽壓傷。獨一不死的神子,竟然為人嘗了死味。與神原為一的聖子,竟然被父神離棄丶掩面不看!弟兄姊妹,這位受苦的彌賽亞和祂所受的一切的苦難,對當時在路上的門徒來說,他們都未能全然知曉,也不足為奇。他們仍為自己的理想、權力、地位、前途等去爭取,只體貼、關心、思念自己的意思。我們是新約的信徒,從聖經中能認識這位受苦的彌賽亞,但願我們經歷保羅所説:「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願主開我們的眼,激勵我們忠心跟隨祂到路終,因祂必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