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腓立比書3:13-14


前言

  今天交通的題目:「為誰生活,為誰忙?」一個值得我們常常去思考的問題。忙碌對於香港人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香港人不但工作忙碌,連生活也很忙碌。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是為了甚麼而忙碌。

  最近,我也思考這個問題。去年底我結束公司返回香港。後來發現要結束忙碌的生活是不容易,也非常不習慣。但感謝主,這轉變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在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到底是為了甚麼?當中又得着了甚麼?對我屬靈的生命又帶來甚麼的益處?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我如何計畫往後的生活。

 

一、從雅各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反思我們今日的生活

  當我回顧過去忙碌的生活,思想到底是為「誰」而忙的時候,我想起聖經裏面一個經歷與我們相似的人,名叫雅各,聖經用了很長的篇幅記載他的事跡。他是亞伯拉罕的孫、以撒的兒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他就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一生的經歷非常豐富,他擁有很多的財富,擁有四位太太和十幾個兒女,他確是兒孫滿堂。

  「那與雅各同到埃及的,除了他兒婦之外,凡從他所生的,共有六十六人。還有約瑟在埃及所生的兩個兒子。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創46:26-27)

  聖經記載雅各一家在入埃及時,人數共有七十人,可見雅各無論是事業或家庭都是非常的成功,非常值得別人的羨慕。不過,雅各是怎樣評價他自己呢?

  雅各對法老說:「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創47:9)

  這是雅各對自己的評價。我們會問:雅各對自己的評價帶給我們今日的生活有甚麼反思呢?雅各為甚麼會這樣評價自己呢?他又是用甚麼標準來計算他平生的年日?

  很明顯,少的年日就是指着有價值的年日,相反其餘的年日就是毫無價值了。同樣,苦的年日乃就是指着不喜樂的日子。總括地說,雅各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和喜樂的日子並不多。我甚至覺得,可能是雅各為自己已過的日子而感到後悔。

  不過,雅各人生的經歷確是能帶給我們今日的生活很大的提醒。因為我們今日所追求的也像雅各一樣,要從世界裏得着更多。雅各從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樣的日子,其結果只是又少又苦,且是毫無價值。因此,當我們再讀雅各的故事,他的生活,他生命所經歷的轉變,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去讀,並仔細去思想的。

 

二、從雅各的經歷反思我們今日的生活

  雅各的經歷與我們相似的其中一點是,雅各並不是一開始就認識神。他愛世界,並千方百計都要抓住世界。我們也一樣,我們在未認識神之前也是非常愛世界,盼望可以從世界的裏面得到更多。

  後來雅各碰見神,就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從那時開始他抓住的不再是世界,而是神的祝福。雅各是如何轉變呢?他的轉變對我們屬靈生命對我們今日的生活有甚麼提醒呢?有那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反思呢?我們應該怎樣過我們的生活才算有價值?弟兄姊妹,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雅各的經歷中找到答案。

  雅各從他出生到他用一碗紅豆湯騙取長子的名分,直到他兩次遇見神。雅各的經歷不但讓我們看見雅各的轉變,更可以看見神是如何改變雅各的人生。

1. 雅各的出生

  「隨後又生了以掃的兄弟,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創25:26) 雅各就是抓的意思,從人的角度來看,雅各很厲害,很有天份,天生就是「世界仔」,長大後不用擔心他「揾唔到食」。他若是出生在這年代,很有機會成為上市公司的主席。

2. 以掃輕看長子名分

  創世記25章27-34節給我們看見,雅各果然是一個懂得抓住機會的人,雅各亦是一個狡詐的人。他用一碗紅豆就騙取了哥哥以掃長子的名分。以掃剛好相反,為着身體的一些需要,就輕易放棄長子這個寶貴的身份。雅各和以掃的一取一捨,剛好道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景,有些事情確是會令我們難於取拾,難以選擇。有些更關係到我們在神面前的見證。我舉兩個例子。

(A)弟兄姊妹在婚姻和選擇配偶的事上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處,例如:你喜歡上一個人,非常優秀,各方面都很好,但卻是不肯信主,此時,你會怎樣選擇呢?

  • 選擇(1):不理一切,就算對方不肯信主,也要和對方結婚。
  • 選擇(2):遵守神的教導,按照神的旨意,選擇配偶組織家庭。

弟兄姊妹,實在不容易作選擇,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兩個不同的選擇,必然會帶來兩個不一樣的結果。這點非常值得我們的警惕。

(B)在職的弟兄姊妹在工作上,也會常常遇見這樣難處。特別是年青的弟兄姊妹,要面對難以作選擇的機會就特別多。那是因為你是基督徒;你要寶貴你這個身份;你要在世人面前持守你的見證。所以選擇就不容易,求主幫助我們。

3. 雅各欺騙父親

  創世記25章記載雅各的出生和雅各如何用一碗紅豆湯騙取以掃的長子名分。創世記27章就記載雅各是怎樣欺騙他的父親,騙取長子的祝福。

  創世記47章就記載雅各是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生,雅各說他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相信其中也包括這兩段的經歷。雅各為甚麼覺得他平生的年日是又少又苦呢?他是用甚麼標準來計算他的年日是少呢?又是用甚麼準則來評價他的日子是苦呢?這些都是今日我們從雅各的經歷中要學習的功課。

  在神的家裏有不同的弟兄姊妹,有年青的也有年長的,更有在當中作父母的。我們都生活在不同的崗位。不過雖然崗位不同,但都可以藉着雅各的經歷來提醒我們自己:今日我們應該怎樣過地上的生活?在工作上、家庭中、生活上(包括在管教兒女這件事上),又應該怎樣持守基督徒該有的作事原則和嚴謹的態度?

4. 甚麼是基督徒的作事原則和嚴謹態度

i. 要持守基督徒的見證

  雅各的經歷是值得借鏡。特別是年青弟兄姊妹,因為你們要面對的引誘和挑戰都比年長的多。雅各為了要得到所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先是用方法騙取長子的名分,然後再以不正當的手段,包括欺騙和謊言,得到父親的祝福。

  我們有沒有從雅各的經歷中看見我們過去的一些身影呢?在生活經歷裏面,也曾幾何時也像雅各一樣,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過,這些在世人的眼中被視為聰明、「醒目」。這些有效而直接的處事方法,對我們這些屬神的人並不合適。因為我們與世人不同,是有主生命的人。這些世人的處事方法於我們屬靈生命,是毫無價值。

ii. 要寶貴基督徒的身份

  以掃的經歷也帶給我們反思。以掃身為長子,卻輕看長子的名分,導致名分被奪,最後喪失了父親的祝福,失去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以掃的經歷提醒我們,基督徒是天父的兒女,是何等寶貴榮耀的名分,我們絕對不能輕看自己為神兒女的名分,因為將來的賞賜是跟着這名分而來的。基督徒若不重視自己的名分,失去作兒女的資格,將來的賞賜又從何而來呢?以掃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鑑。在生活裏面,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作基督徒的身份,更不要作與基督徒身份不合適的事。

iii. 用嚴謹的態度管教兒女,完成神的託付

  利百加是雅各和以掃的母親,但她不但偏愛雅各,更是教導雅各說謊,欺騙父親騙取長子的名分。這件事提醒我們作父母在教導兒女的事上要非常小心謹慎,不但要培養兒女讀書識字,更要教導兒女作一個誠實守法的人。當然身教就是其中最重要。兒女是神給我們的產業,管教好兒女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生活忙碌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在管教兒女這事上要學習凡事依靠主,完成神給我們的託付。

 

三、從雅各人生的轉捩點反思我們今日的生活

  聖經記載了雅各兩次遇見神的屬靈經驗,最後成為雅各在人生中的轉捩點。不但讓雅各找到人生的目標,更讓雅各清楚知道生命的價值。

1. 雅各第一次遇見神

  創世紀28章10-17節記載雅各在伯特利第一次遇見神。遇見神是雅各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經歷,也是雅各人生的轉捩點,神改變了雅各。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

  第一,雅各在夢中見異象,神親自向他說話,告訴雅各祂是亞伯拉罕的神,是以撒的神。神祝福他;賜他躺臥之地,賜他後裔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應許他萬國必因他而得福,雅各最大的福氣在於能親自經驗神,神親自對他說:我也與你同在。

  第二,雅各睡醒了,從此他就認識神,知道神是可等的可畏,他懼怕神。他說這地方何等可畏,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雅各認識神之後,就開始害怕神,對神存敬畏的心,他給那地起名叫伯特利作為紀念。

  弟兄姊妹,我們認識神之後有沒有像雅各一樣,對神常存敬畏的心呢?這對基督徒是非常重要。一個清楚得救的基督徒,必然會對神常存敬畏的心,因為既知道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神,更知道神是公義和聖潔的神。人若有敬畏神的心,生活也必然會嚴謹,作事就會謹慎,凡事不敢太隨便。

2. 雅各第二次經歷神──在雅博渡口

  創世紀32章24-30節記載雅各在雅博渡口所發生的事情,是雅各的第二次屬靈經驗,這時候的雅各已不再抓世界,而是要抓住神的祝福(創32:26)。雅各的經驗告訴我們,凡被神抓到摸着的人,必然會放棄一切來跟從神,而且會靠着神得勝。雅各改名為以色列,因為他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勝過他自己的軟弱,勝過他自己的老我而謙卑下來,可以說此時的雅各的表現是非常值得我們的學習。

  到了創世記33章3節記載雅各七次俯伏在地就近以掃。我覺得此時的雅各比之前謙卑了,又捨得以那麼多禮物送給哥哥以掃,跟他之前抓住世界的行徑多麼不相同。甚願我們都能從雅各的經歷得着提醒,在我們身上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該給就給,當捨就捨,得勝自己,得勝財物,成為金錢的管家。好讓我們在工作,在生活上的忙碌,變得更有價值。

 

四、結語

  雅各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和總結提醒我們,我們若離開主,所過的日子同樣是毫無價值。求神幫助我們,懂得珍惜今日神量給我們在地上的每一日,過一個討主喜悅的生活。無論我們是甚麼年紀,信主多久,光景如何,甚願我們都能從雅各經歷中得着提醒和幫助。最後用保羅在腓立比書的話作為彼此的勉勵: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