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221首《基督雖能千趟》
聖誕節是西方社會的節日
「十二月廿五日」在香港社會中被稱為「聖誕節」。大多數的市民都很喜歡,因為有兩三天長假期,可以旅遊、休息,甚至派對、狂歡,也帶來許多消費等;這也是基督教文化下西方社會的情形。但放眼世界,在佛教、回教,無神派國家裏就完全不同,也不能說香港的作法就是普世價值。近年在中國就有學者就不應稱之為「聖誕節」,只能稱為「耶誕節」;因為中國文化歷史中只有孔子被稱為「文聖」,孟子為「亞聖」,關羽被稱「武聖」。那末,稱為「耶穌誕」有問題嗎,其實也有問題。
傳統來說,這一天世人固然狂歡,信徒多數也在記念主的生日,唱聖誕歌,吃聖誕食物,當然也傳福音,告訴世人這是主耶穌的生日。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國家中,節日更被尊為一年中的大節,是回家團圓的日子,如同中國人的新年加中秋節一樣;所以在社會中很受重視,堅立於社會、文化中,不能或廢。華人社會中沒有這個傳統,也沒有這個包袱。
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的來源
翻查教會歷史,使徒時代教會沒有記載慶祝這節日的事,因為長期處於被逼迫之中,只有照主吩咐記念祂的死和復活。一直到主後313年米蘭諭旨,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結束了迫害,但卻開始了新的問題和危機。
原來當年羅馬的國教,從公元274年12月25日起,本是拜無敵太陽神sol invictus的。冬至在陽曆通常是12月22日,有時是21或23日。陰極而陽始,白晝最短,日影最長。羅馬帝國以12月25日為冬至,然後太陽回歸,遂以此為太陽神生日。是人們冬天完結,春天要開始時狂歡的日子。君士坦丁就以耶穌是公義的太陽(取自瑪拉基書4章2節:「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為名,而把此日定為耶穌的生日,可謂換湯不換藥。天主教及西方教會普遍接受這天,但東正教,亞美尼亞等教會卻定為一月6,7,19日不等。亦有歷代學者認為,應在三四月間,甚至幾乎每一個月都有人考證說是。其實,就天氣而言,12月是可能性低的,因為耶路撒冷和上海緯度相同,12月底常會下雪的,嚴寒中牧羊人很難在曠野牧羊。
清教徒努力反對聖誕節
一直到了350年前,英國的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在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開始了不足五年的共和國。他是一個很敬虔的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是純粹相信聖經和照聖經行事的信徒;所以就正式的廢除了聖誕節的制度。
當年清教徒對慶祝聖誕的反感:第一是不合乎聖經教導;第二是當年的慶祝,已經成為醉酒、狂歡、淫亂、賭博、放縱的籍口,忘記基督(英國國會在1643年通過的議決:「謙卑的承認自己及祖先所犯的罪,將記念基督的事,變為極端的將祂忘記,而任性於肉體和感官的歡樂中……」);第三是天主教會對聖誕的堅持。就是說,時間、年月日不對;意義、教導不對;作風、習俗不對。可惜在他死後,保王黨再次得勝,恢復帝制、聖誕節日,直到今天。原來大部份的信徒都是不清,或不能清,所以聖誕節立刻又恢復了,也說出民間對節日慶祝的留戀。清教徒在英國就開始受逼迫,以致他們整船整船的,如「五月花」,逃去美洲新大陸,成為美國的開國先鋒。美國的憲法,主要都是清教徒照聖經的教導而定出,「In God We Trust (我們相信神)」成為國家格言。美國初期有些地方也禁止聖誕慶祝,違者罰款(如麻省1659-1681)。所以並非西方基督教文化全面擁護聖誕節日慶祝;至少在英、美都曾有清教徒反對以致立法禁止,不過擁護者最後還是把他們湮沒了。
聖經沒有記載主何日出生
改革宗有的五個《唯獨》:「聖經、信心、恩典、基督、神的榮耀」。最後還要回到聖經作準。「他們在那裏的時候,馬利亞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因為客店裏沒有地方。在伯利恆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着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6-14) 四福音中,馬太論到主是王,所以有東方博士來朝,但不是馬槽的日子,而是耶穌約一歲多的時候。馬可論到主是僕人,無生日可言。約翰論主是神子,道成肉身,是降臨而無生日。只有路加論主是人子,有出生的日子。但聖經中天使說的,不是生日的慶祝,而是「今天」。歷史,時間中只有一次,只有一天,乃是神降世為人,道成肉身;而不是太陽神的每年回歸生日。
聖經的教導
聖經中有沒有教導我們要慶祝、記念主耶穌的生日呢?第一,聖經中實在沒有說明主的生日在何月何日,不能靠猜測。如果神真是要我們慶祝,祂不會不留下準確的日期。
第二,最重要的,聖經中主沒有吩咐我們要記念祂的生日,反而吩咐我們要記念祂的死,直等到祂來。「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3-26) 經常擘餅喝杯記念主的死和復活,是主的吩咐。這是信徒必須擘餅記念主的緣故。
其實,擘餅記念主,不是主貪圖我們的感讚,而是主所設立,給我們提醒、勉勵的恩典機制。千千萬萬歷代的信徒,在主的餅杯前重拾信心,再次得力,回歸主前,蒙恩上路。個人在各種聚會中,最寶貴擘餅聚會。因為在餅杯面前,人人都是蒙恩的罪人。沒有男女老幼、高低上下、施教受教之分。無人可以自誇,只是謙卑的在主耶穌腳前,投下所有冠冕。多少時候,屬靈供應從主而出,卻經由老弟兄的一句禱告,老姊妹的一聲阿們,小弟兄姊妹的走音唱詩。深淵與深淵響應(詩42:7),屬靈的交通、供應,盡在無言中。弟兄姊妹饑餓而來,飽足而去。這就是屬靈身體的奧秘,我們都可以經歷的。
第三,聖經中慶祝生日的例子,結果都是悲慘的。例如創世記40章20-22節:「到了第三天,是法老的生日,他為眾臣僕設擺筵席,把酒政和膳長提出監來,使酒政官復原職,他仍舊遞杯在法老手中;但把膳長掛起來,正如約瑟向他們所解的話。」法老坐席,膳長遭殃。約伯記3章1節:「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約伯苦得生不如死。又如馬太福音14章6節:「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希律生日的歡喜,叫他作了錯事,斬了施洗約翰的頭。「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甚麼,我必給你。』」(可6:21-22)同一事件,希律樂極生悲,禍從口出,闖了一生最大的禍。
因此,現今世人的慶祝聖誕完全商業化了,固然不對。但信徒的慶祝,也是有問題的。日子不對,動機偏差,沒有照主所吩咐的來作。當然,傳福音是好的,也極其需要,但傳的不是耶穌的生日,而是拿撒勒人耶穌二千年前,神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並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因神的大能從死裏復活,成為歷世歷代信主的人之救恩泉源。這救恩不限日、月、年,無遠弗屆,不論尊卑貧富智愚,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而得到永遠的生命。
信徒該如何面對「十二月廿五日」?
因着傳統和歷史的緣故,今天的「十二月廿五日」已在香港社會中根深蒂固,並且極度商業化。惟一仍有價值的,是籍此機會傳揚福音,告訴世人基督已臨,拯救世人。但若籍此放縱歡樂,就大失意義了。我們活在今天的現實中,像當年清教徒所作,兩次廢除聖誕和慶祝恐怕不可能。但認識清楚了,對我們的生活、行為該有幫助。
雖然電子通訊發達,郵寄信被稱為「蝸牛通訊」。但向遠方的親友寄個聖誕咭,問問安,仍是可行又有意義的。拿着手寫的咭和看見手機中的影像,感覺是不同的,特別是中年以上的人。如果你想吃大餐,儘管去吃,不必以聖誕為理由。狂歡派對,更不必說了。等到聖誕或復活節才記念主,應該與否,我們自己心裏有數。喜樂慶典的慶祝,也不必等到節期。每次的擘餅記念主,祂的死和復活,我們的蒙恩,不都是喜樂慶典嗎?我們不都可以歡歡喜喜的同來歡欣感恩讚美主嗎?
信徒生日應該慶祝嗎?
如果自認是「籮底橙」、罪魁中之罪魁如掃羅,則自己生日無可賀,不過是地上年日的標記,不值得記念。小孩子的年日是成長里程碑,可以記念甚至記錄一下。可是成年人不論是27或28、47或48、77或78歲,又有甚麼分別呢?以前有敬虔的弟兄姊妹,簡直忘記自己生日,改以受浸或重生得救的日子來代替,因為得救前年日無可記念,不值得留戀。得救後的屬靈年日反而有記念價值。也有弟兄將自己生日限於親屬之中,因有血緣關係,家人相聚吃飯。近年弟兄姊妹中,也有為着關愛而低調彼此記念生日的。
最後,年日是主給我們在世生活存的標記。年日的長與短,不如蒙恩、為主而活的時日重要。我們多少的年日時間是浪費、無益,不算得數的?所以記念人的生日、你我的生日,意義是有限的。親屬之間,生日記念一下還可。朋友、同學、同事、弟兄姊妹之間,稍為一點就夠了。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