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6:1-18


  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一般被稱為「登山寶訓」。是主耶穌在早期傳道時,有一次在山上向門徒傳講的信息。當中的內容是關於天國子民的信息。第一次我跟大家分享了第五章1-16節,一般被稱為「八福」的經文。提到天國子民的特質和他們的福氣。上一次我跟大家分享了第五章17-48節,是有關天國子民的律例,主耶穌說他來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所以主要求他的門徒要行善,並且他們的義要勝過法利賽人的義。今次我繼續跟大家分享登山寶訓,今次會看第六章1-18節,是有關天國子民暗地裏的生活。

  六章1節是全段的序言:「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主耶穌不但要求門徒要行善,而且行善時不要故意叫人看見,否則便不能得到天父的賞賜。

  甚麼是善事呢?馬太福音十九章16-17節記載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因為只有神是善良的,所以行善就是遵行神的旨意,行神所喜悅的事,而非人所認為善的事。主耶穌要求門徒行這些善事,目的是要得父神的喜悅和賞賜,所以善事是為主行的,要做給神看。若行在人面前故意叫人看見,希望得人的稱讚,便會失去了父的賞賜了。

  主在登山寶訓頭一段經文講完了「八福」之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 這裏卻說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兩者是否有矛盾?光所代表的是主的性情,我們不要隱藏,而是要流露主賜給我們的生命,讓人透過我們認識神,目的是要將榮耀歸給神。故意將善事行在人面前希望得人的讚賞,卻是將榮耀歸給自己。兩者目的不同,前者是生命的流露,後者是行為上做作。

  現代的育兒方法都教導父母要多些稱讚孩童以鼓勵他們,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但盲目地稱讚未必是好事。社交平台給like(讚)的風氣,也鼓勵人為了取得更多like而做很多引人注目的事,為要搏取人的稱讚。習慣了凡事有人like,一旦做的事沒有人like,便會感到很失落。人們為何要把善事故意行在人面前?也是為得着別人的稱讚。但聖經卻說故意將好事行在人面前,只為搏取人的稱讚對自己沒有益處,很容易會變成假冒為善的人。天國子民行善的目的本是要討神的喜悅,但若只為搏取人的稱讚以高抬自己,討自己的喜悅,這無疑是奪取了神的榮耀。接着經文提到三方面的善事,包括:施捨、禱告和禁食,這三樣分別是對人,對神和對己的善行。

 

一、施捨

  經文提到第一樣善事──施捨,就是在物質上供給一些有需要的人,特別是一些窮困的人。施捨與奉獻是有分別,奉獻是獻給神,供給教會需用,是每個信徒的本份。施捨則是給人,特別是給窮困人士的幫助,是善行,是有神的賞賜的。正如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經文說施捨時不要在街上吹號,向人宣告,讓人知道你施捨了財物給人,因為這樣便會得人的榮耀、人的稱讚,不能將榮耀歸神。主說:「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這句說話每一段都有提及,一共重複了三次。是甚麼意思?「得」字有結算的意思,就是已經結了賬,不會再計算了。舉個例子,你去百貨公司見到一件外套很合心意,並且正藉聖誕大減價,貨品以原價八折出售,於是你很開心地買下了那件外套。但是過了兩星期你再去逛那百貨公司,見到同一件外套,因為農曆新年大減價,只是原價二折發售。你雖然後悔當初在較高價的時候買了那外套,但當初的買賣已結算了,沒可能以八折價錢退回那件外套,再以二折購買。同樣你己用施捨等善事換取了人的稱讚,神將來的賞賜便沒有了,因為已經得了人的賞賜。到時只能概嘆原來神的賞賜是那麼大,為何當初換取了人的稱讚,失去了神更大的賞賜!

  我們施捨時應該有怎樣的態度?主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雖然這樣便沒有人知道你作過善事,也沒有人稱讚你,但天父是知道的,因為他會在暗中察看,並且神將來會賞賜你。好像主耶穌會暗中察看人如何在聖殿奉獻(可12:41-44)。所以我們施捨幫助有需要的人,不要求人的榮耀,要渴慕得天父的喜悅和賞賜。一些大慈善家公開認捐便是為自己搏取名聲。我甚至見過一些福音機構將有作金錢奉獻者的名字印在每月刊物上,我們卻不要這樣學習。主說我們施捨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如何不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我們前一輩的肢體有一種學習,便是以「主款」的形式奉獻,供給一些經濟上有需要的肢體。將不具名的奉獻經教會轉交給某肢體,收到的肢體因為不知道是誰奉獻的,便會將榮耀歸給神。

 

二、禱告

  第二樣善事便是禱告。神很重視禱告,所以在三種善事中佔用的篇幅也是最長。為何禱告會算為善事,值得神獎賞?禱告是與神相交的途徑,禱告也是是與神同工的方法。像父親喜悅與孩子親近交往和成為兒子模仿的對象。所以天父也十分悅納我們向他禱告。

  禱告的對象是神,所以我們禱告,也不可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喜愛站在會堂裏或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讓人看見。這樣的禱告為要顯出自己的虔誠,這是假虔誠,因為目的在表揚自己。

  那麼我們吃飯前公開地為食物祝謝是否屬裝假?我們為神所賜給的飲食謝恩是將榮耀歸神,而且是普遍的動作,表明我們是基督徒的身份,不會令人覺得我特別虔誠。相反若因怕被人取笑而不敢禱告謝飯,便是將光放在斗底下,將主賜的生命隱藏。因此與假冒為善的基督徒是有分別的。

  這裏講的禱告是指個人在神面前的禱告,是與神深入交通的時刻,所以不應該在明處作,而是要進入內室,關上門。即不讓自己禱告時受外界影響。這樣的禱告必蒙應允,並且將來也會因此得父神的賞賜。

  另外禱告不要用重複話,像外邦人一樣,為何外邦人禱告會用重複話呢?因為他們不是神家裏的人,本來沒有禱告祈求的權利,但有時因着神的憐憫,也會聽他們重複的要求。我們的禱告蒙垂聽卻不是因為話說得多,而是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所以我們在未求以先,天父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天父悅納我們的,是一顆依靠祂的心,而不是一些堆砌的言詞。這與恆切禱告不一樣,有時神未必會即時答應我們的祈求,是因為神的時候未到,這時我們便要恆切的禱告,不可灰心,直至神答應為止。

  接着主教我們應當如何禱告(禱告的方向),當中包括有六點,頭三點是為神的事求:

  •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聖:與世俗分別出來,獨一的,只有神專用的名。就是要高舉神獨一專有的名。
  • 願你的國降臨;今天神子民在地上,雖也彰顯天國的影兒,千禧年才是神國度完全顯現之時,願神的國降臨就是願主耶穌早日再來,在地上建立千禧年的國度。
  •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預先有他的旨意,我們藉着禱告摸着神的旨意,然後按神的旨意祈求,神便會聽禱告,執行祂的旨意。

  接着三點是為自己求:

  •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身體的需要
  •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指罪債,靈的需要。因為罪會阻礙我們的靈與神相交,所以來到神面前需先解決罪
  •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魂的需要。如何面對世界的引誘、外來的逼迫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
  14及15節應該是補充12節,所以在禱告求神赦免我們的罪的同時,我們若仍記掛着有人得罪了自己,便先要饒恕別人對自己的過犯。

 

三、禁食

  吃東西是身體基本的需要。肚腹是神創造的,主教我們禱告時,也叫我們求天父賜下日用的飲食。所以吃喝是身體合理的需要。那麼為何要禁食呢?禁食在聖經中最早出現應該在利未記廿三章27節。那裏提到七月十日是贖罪日,贖罪日是哀哭、認罪懺悔的日子。在這日以色列民要放下工作,刻苦己心,獻上火祭。這「刻苦己心」有好些抄本是用「禁食」這字。所以禁食有刻苦己心的意思。保羅說他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就是為着屬靈的工作不受身體的需要所轄制,反而克服身體的需要,將身體合理的需要放下不理(NIV翻譯作deny yourselves)。禁食第一個功用是為罪懺悔,正如大衞犯罪後為患上重病的兒子禁食(撒下12:15-23)。

  第二是懇切盼望等候神的旨意成就。路加福音二章36-38節有一個名叫亞拿的女先知,是一位年紀老邁的寡婦,她常常在聖殿禁食祈求,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日子,就是彌賽亞的來臨。到了時候,神的旨意便在她眼前按她所求的成就了。第三,禁食也是為得着神的引導和幫助。例如摩西在西乃山上領受神頒布律法之前,禁食四十晝夜(申9:9)。按摩西的律法,只在贖罪日要求禁食,後來以色列人將禁食的日子增加至一星期兩次。並且禁食時臉上帶着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主耶穌責備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

  我們禁食時應當怎樣?主說:「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17-18) 禁食是自願自發的,出於內心真誠的懺悔,或渴求神的旨意成就。不是外表的刻苦己心。是向神禁食,不是向人作的。

  我們當在何時禁食?「那時,(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說:『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太9:14-15) 新郎代表主耶穌,陪伴之人代表門徒。新郎不在的時候,就是主復活升天之後。當主還在地上的時候,一切有主安排,門徒不用籌算甚麼(他們沒有食物,主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連納殿稅這些事主都早有安排了),所以他們不用禁食,反可任意吃喝。當主離開了門徒,門徒要自己面對許多問題和重大決定,便要禁食禱告。使徒行傳中,安提阿教會的領袖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宣教之先(徒13:1-2),與及在加拉太眾教會選立長老時(徒14:23),門徒也會禁食。

  今天,也正是新郎離開了我們的時候,我們卻很少有禁食禱告的學習。面對世上許多的衝擊和隱憂,我們實在需要切切將教會交託主讓祂帶領和治理,叫教會裝飾整齊,等候主的回來。若有人有負擔為今天教會的光景感到擔憂,並禁食禱告,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會報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