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數年,因為外出運動減少,身體有可能變差;而我們屬靈的生命又如何呢?是成長還是萎縮呢?
  • 無論如何,我們從今天起,讓我們屬靈生命繼續成長,所以今天我預備了三個屬靈生命成長的掙扎跟大家分享。
     

因為缺少了「一件」的掙扎

  • 馬可福音10章17節,提及一名財主,跪在地上,向主耶穌尋求永生之道;這永生不是指着我們因信而得着神兒子的生命,猶太文化是把焦點放在有永恆價值的事上的生命,我們或可以理解成跟隨主的意思。
  • 馬可福音只把那人形容為財主,但此經文也出現於馬太福音第19章和路加福音第18章;綜合三卷福音書,就知道該名是一位富有的年青官長。
  • 這位官長稱呼耶穌為良善的夫子,並且他從小就遵守誡命;由此可見,他認識主為神(因為只有神才是良善)。而且,他找主耶穌的動機,是希望他的生命專注於有永恒價值的事上。這位年青官長動機正確,亦主動向主尋求,理應歡天喜地,立即跟隨著主耶穌,可惜聖經卻形容他憂愁的離去。
  • 耶穌指出他還缺少了一件事,祂用充滿着愛的眼神提出兩個條件。這個愛(原文為agapao),有別於約翰福音11章3節馬大和馬利亞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他們以為主是用一般人的愛(phileo)來愛拉撒路,但其實在同一章的第5節是說明主是用agapeo,即神聖犧牲的愛來愛拉撒路的。耶穌要提醒那位年青官長,跟隨主的基礎是要深切體會主愛他,更要知道主是用神聖的愛和犧牲的愛來愛他的,因此忠心跟隨主是對主神聖、犧牲的愛的最直接回應。神的愛是我們個人的體會,有人會對神赦免我們的罪體會特別深刻;亦有人被主耶穌釘十架所顯明的愛深深被摸着。無論如何,當我們深深被主的愛包圍,回應跟隨主也是自然反應。
  • 這位年青人的確有屬靈的理想,見到耶穌就跪下,非常進取;亦對神也有認識,可惜只是留於知識表面,卻沒有真正讓耶穌掌舵他的人生;他可以有敬虔的外表,但無助他屬靈生命的成長。基督徒生命要成長,就不能單單靠知識,也需要有屬靈的經歷。
  • 我曾經遇過一位福音朋友,提出挑戰信仰的問題:「除非耶穌給我飯食,否則我寧願信自己!」就因為我也曾經收過肢體為我擺上的「主款」(或作奉獻包),就可以為祂作見證,神是我的供應,也解答了他的提問。更重要的,這個見證雖然是很久以前,但仍歷歷在目,也時常被提醒唯獨主是我的供應。
  • 耶穌對那官長提出的那兩個行動,第一是變賣家產,賙濟窮人;第二是跟從耶穌。在世人眼光,家產代表自己的能力和階級;所以能夠在世界賺得越多,就給人一種比其他更優越的感覺;主耶穌要這位富有的青年人明白,他所擁有的財產、身份、地位,原本都是屬於神的,都是神所賜與的;神是創造的主,萬物都是從神而來的,羅馬書11章36節「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若不然神容許他在世暫時擁有,即或他如何努力要賺得全世界,他也只是傳道書所講的捕風(capture wind),意味着徒勞無功。所以耶穌要他第一件操練的事,就是要明白主才是他的供應和倚靠,而並不是那些地位和財產,主才能在這人身上彰顯神的榮耀來。
  • 這位年青的長官或可能誤會了一件事。當見到耶穌,對耶穌的第一個提問就是「我當做甚麼事……」(可10:17)他心裏或籌算要守的誡命都八八九九了。路加福音9章23節:「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捨己是基督徒一生的功課,不是那位年青官長所想都已經八八九九了。
  • 正當門徒議論紛紛的時候,耶穌提醒他們,「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可10:27)雖然屬靈操練,是要付代價,甚至乎要咬緊牙關忍痛經過,但主耶穌鼓勵我們,要倚靠神,因為神凡事都能。耶穌是行神跡奇事的神,我們經歷過神跡,就知道祂是我們力量,也是我們的供應;在祂是沒有難成的事,在祂也沒有缺乏;我們還需要怕甚麼?我們需要安靜在神面前,時常省察自己還有甚麼地方需要操練捨己,求神憐憫,讓我們生命得以成長。
  • 耶穌呼籲門徒跟從祂,也就是要與祂一起傳講天國的福音。傳福音除了將福音講得清楚明白,更重要的就是讓福音朋友從我們身上看見神的作為,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傳福音的好方法。
  • 自去年十一月,石蔭家為青少年福音工作舉辦了「青年Square」計劃。透過社交媒體Instagram(”IG”),在短短兩個多月已經有160 Followers(跟隨者/訂閱者),而當中大部份都是應屆DSE考生。他們也有表示願意基督徒主動關心,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雖然我們雙方都素未謀面,但只要有合適方法而他們也感受到我們主動的關心,他們也會跟我們坦誠溝通,有時也會聽到他們主動提及考試的壓力!對於我個人來說,IG平台或網上與福音朋友聯絡或傳福音都是新事物,但我們都是按照提摩太後書4章2節「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的訓誨「摸着石頭過河」;神的工作有祂的時間,跟隨祂的人只要專心一志按祂的旨意行,祂必完成祂自己的工作。

 

「逃走」的掙扎

  • 馬可福音14章記載耶穌和門徒在客西馬尼園所發生的事。第50節提到當耶穌被捕的時候,門徒都逃走了。我們明白門徒們逃走,是因為他們素常與耶穌一起,他們直覺一定會被牽連,心裏萬分恐懼,所以要離開耶穌,這是人之常情。聖靈在第51節似乎特別提及一個落荒而逃的情節,祂記載有一位少年人,是赤着身子逃走,情景似乎與第50節不同。一般人都相信那位少年人就是馬可,他或因為晚間睡着了,未及穿上衣服,所以是赤着身子。再根據意譯本,第50節用了英文bail on 去形容門徒們,沒有清楚指明是逃走的意思。Bail on 即是割𥱊,兩節所描述的情景未必是一樣,因此聖靈特意分別用兩段去形容兩個不同的反應。
  • 馬可當時實際上他只是在家中脫光衣服睡覺、離主很遠的,但是聽到外面混亂一片而他也未趕及穿好衣服,只光着身子披了一塊麻布(床單),混到耶穌附近,就起來看熱鬧。後來捉拿耶穌的人看到他,也來抓他,他便把麻布一丟,赤着身子逃走了。
  • 門徒們要跟耶穌割𥱊因為他們都是跟着主傳道,原都是一夥,他們內心是跟隨主、服事主的。只是他們因着恐懼要承受「法律」的責任,所以跟主割𥱊。聖靈藉馬可寫成馬可福音時,把馬可自己這段「黑歷史」記下來,提醒他當時只是在家中睡覺,也無心跟隨主,起身只是湊熱鬧,而當他感受到人身受威脅的時候,他本能反應說明了他與其他門徒不同,他從來根本與耶穌無關;他披着麻布,從屬靈的眼光是外表的好行為,但是裏面是沒有新生命,不過是赤身露體。
  • 補充一點,彼得前書5章13節「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相信馬可之後是跟着彼得學習事奉主,作了彼得的幫手。寫馬可福音時候的馬可,已經脫去了他那個少年浪漫不受拘束的性格,轉變成屬靈準確、又穩妥的人;有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是彼得口述並經由馬可筆錄而成的,但這件落荒而逃的經歷,必定是聖靈給馬可打開屬靈眼睛的一個轉捩點,所以只能屬於馬可自己,第50節形容了門徒(也包括彼得),第51節就單單指着馬可自己說的,也就成為馬可一片深刻的屬靈成長標記。沒有年青時逃走的馬可,也沒可能有寫馬可福音的馬可。
  • 馬可的掙扎不只是他後悔赤條條的逃走,更令他扎心就是他發現他原本對主是冷淡的,和其他門徒不一樣,因為他們起碼也會為主發熱心,為主服事。而馬可自己卻在家中睡着,以湊熱鬧的心態去看過究竟。
  • 馬可的母親是瑪利亞,他在耶路撒冷一個富裕的家庭長大,自小就跟不同的屬靈前輩和門徒一同生活和聚會。另一方面,有聖經學者研究前文,耶穌最後的晚餐的地點也應是在馬可的家中。表面來看,馬可比其他人更有條件跟從主。神卻讓馬可經歷一次落荒而途的回憶,叫他心裏扎心,肯定了他跟隨主的道路。使徒行傳13章4-5節:「他們(巴拿巴和掃羅)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裏坐船往塞浦路斯去。到了撒拉米,就在猶太人各會堂裏傳講神的道,也有約翰作他們的幫手。」馬可很熱心作海外宣教士。但可惜到13節:「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馬可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這是馬可第二次的逃跑。後來主的愛激勵他,他又回轉過來了。
  • 主對我們每個人的呼召是個人的,他對我們的愛是無悔的愛而又是一條慈愛的繩索一次又一次的圍繞着我們,無論我們有多軟弱,他都也是不離不棄的等候着我們回轉。每一次的回轉,也代表着我們在主裏成熟長大了一點。
     

我們的掙扎

  • 我們從以上兩位的聖經人物,明白他們在屬靈生命成長中會有掙扎,但因他們的選擇而有不同的結果。那年青的長官不願意捨己,就憂憂愁愁地離去。相反,那年青馬可,因願意被主陶造,縱然多次退縮,因他回轉的心,主就憐憫他,他的生命也就能夠成長。
  • 第三位要交通的就是我們自己。現今的世代要跟隨耶穌,就必要對付世界的阻力。約翰一書2章12至14節,勸勉「小子們」、「父老們」、「少年人」三種不同屬靈階段的人如何學習「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
  • 撒但操控着整個世界,世界就是要讓你離開神的那一切,也就是敵對神的系統。不同的屬靈光景會遇到不同的撒但或世界作出的挑戰。
  • 就約翰一書2章12至14節,「少年人」是最有活力的一群,是最能夠被主所使用的,但世界就是要用五光十色叫他們分心。聖靈提醒他們,要充滿熱誠,也能為主的名爭戰。
  • 「小子(們)」這個詞在耶穌以此稱呼門徒,但他們仍然是屬於進入救恩不久,未必有太多具體屬靈經歷,但也的確認識耶穌。聖靈提醒他們,當面對世界,不要再犯罪,要時常省察他們是耶穌用祂的寶血成就。
  • 「父老」可以說是成熟了肢體在教會中能作見證;他們會作看守和禱告;在屬靈的爭戰中,也需要「父老」們來帶領教會作見證上的持守。
  • 在這幾個月,我們在擘餅聚會開始加入現代詩歌。年齡較長的同工們未必很認識現代詩歌,但藉着年青肢體們的建議,同工們搜集了一些可能合適在擘餅聚會使用的現代詩歌,再由負責弟兄們逐一審視詩歌內容和製作機構背景以確保歌詞合乎真理、內容亦合適在擘餅聚會頌唱。透過這機制年長肢體不單可以發揮守望作用,而年青的也可以提出意見,彼此配搭服事。
  • 除了篩選現代詩歌,按照羅馬書12章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節聖經鼓勵所有肢體,不論男女老少,要不時察驗神的旨意,心意不斷更新而跟隨着祂的旨意而變化。在這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不是要廢掉以往常用的詩歌,反之加入了現代詩歌,好讓不同年齡和不同屬靈階段的肢體都能一同透過詩歌享受擘餅聚會。
  • 誠然在「轉變」的過程中,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時會令我們扎心。但我們只要按着神的旨意,以柔軟敬畏的心順着聖靈的引導,年長的肢體守望,年青的肢體按照真理執行,神定必喜悅。
  • 我們若只滿意我們屬靈的現況,就難專心跟從主,就讓我們從掙扎中蛻變,勝過世界,能夠被主使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