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來11:32, 12:1;士11:1-12:7


  希伯來書十一章提到有一班信心的見證人,其中包括四位士師,耶弗他是其中之一。我們知道士師時代是一個很黑暗混亂的時代。士師記最後一章這樣總結士師時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士師時代既沒有人尊主為王,也沒有一個像王的領袖能作他們整體屬靈上的帶領。神只能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在某一支派中興起一些士師來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當那士師死後,以色列民又再次落入罪惡過犯中。然後神又興起一些外敵來攻擊他們,管教他們,使他們回轉。整卷士師記便是在這不斷循環之中,這時代維持了四百五十年(徒13:20),直至撒母耳的出現。雖然士師制度只是過度性的安排,神仍能夠在這混亂的世代中興起一些有信心的人作士師來事奉祂。

 

耶弗他的出身背景(士11:1-4)

  耶弗他是基列人,聖經形容他是個大能的勇士,但他的出身卻受人鄙視,因為他是父親基列和妓女所生。之後他雖然在父家長大,相信期間得不到親生母親的照顧。而他父親本有妻子,並為他生了幾個兒子。當基列的兒子長大了,便趕逐耶弗他,不許他領受父親的產業,因為他是妓女所生的。因蒙受這個污點,相信耶弗他在父家時也必常常受兄弟們的歧視和冷落。耶弗他離開父家逃到陀伯地。陀伯是「好」的意思,暗示他在父家遭受的待遇「不好」。

  所以耶弗他的出身是卑賤,被人蔑視,因為他是妓女的兒子,只能吸引一些匪徒 (或譯:虛空、無用的人) 跟他聚集。耶弗他這樣的成長背景,很容易發展出憤世嫉俗或自卑的性格。耶弗他雖然身世卑微,神卻使用他,使他成為大能的勇士,將以色列人拯救。人往往看人的外表(只看他是妓女的兒子),但神卻看人的內心。正如主耶穌也是出身寒微,他生於馬槽,是木匠的兒子,被人蔑視,被人厭棄,但神卻使他成為萬民的拯救。並且許多投靠他的都是世界看為不配、看為無用的人。今天我們中間雖沒有甚麼很有名望的人,都是平民百姓,但若神使用,必也能夠興起一些大能的勇士,為主打那美好的仗(例如我在初信時,荃灣家招募福音勇士的經歷)。主若招募我們,我們也可以作神大能的勇士;或作禱告勇士、探訪勇士等,是不需計較身份和學歷的。

 

耶弗他作基列人的領袖、元帥

  耶弗他是基列人,基列位於約旦河東以色列兩個半支派所在的地方,在它東面的亞捫人常常成為他們直接的威脅。

  亞捫人攻打以色列的時候,基列的長老到陀伯地去,請耶弗他回來與亞捫人爭戰;於是耶弗他同基列的長老回去,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領袖、作元帥。耶弗他接受授命之後,作了以下兩件事:

一、將自己的一切話陳明在耶和華面前

  耶弗他打算先跟亞捫人談判,希望可以化解戰爭。所以將他打算向亞捫王說的話交給耶和華,求主監察並賜他合適的話語。亞捫人攻打以色列人的藉口是因為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佔領了他們的土地,現在要求他們歸還領土。但耶弗他卻熟識律法和歷史,他反駁亞捫人,說在約旦河河東兩個半支派所佔有之地是他們攻佔亞摩利王之地得來的,並沒有佔據摩押地和亞捫人的地。但亞捫人的王卻不肯聽耶弗他打發人向他說的話。

二、向耶和華許願

  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他便揮軍準備攻打亞捫人。在作戰之先耶弗他向耶和華許願,說:「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裏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甚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士11:30-31)耶弗他這樣許願對不對?有不同見解。我們要注意耶弗他許願之前,聖經說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既然如此,他的出兵,他的許願,都是出於聖靈感動,並非出於一時魯莽。記得在撒母耳記上,掃羅王在領兵攻打非利士人的時候也曾許願。當時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闖入非利士的營地,並擾亂敵人全軍。掃羅見敵軍大亂,卻叫百姓起誓說:「凡不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了仇吃甚麼的,必受咒詛。」結果約拿單因沒有聽到父親的誓言,取了點蜜來吃,違反了掃羅起的誓言而惹神發怒。誓言終於沒有遵行,因約拿單在這次戰事立了大功,在百姓力保下得免於死。

  若比較兩者的誓言,掃羅當時的起誓是出於血氣和衝動;耶弗他的許願卻是出於聖靈感動。耶弗他是在戰事開始之先許願,目的是仰賴神的幫助;掃羅卻在戰事佔盡優勢時許願,好像要顯示自己在戰事中有所貢獻。耶弗他許願是願將屬於自己的東西獻給神,掃羅的立誓卻是對將士作出無謂的苛求。耶弗他的還願雖對自己有很大的虧損,但仍堅守承諾還願;掃羅因誓言愚昧,最終受群眾壓力而違反誓言。耶弗他的女兒甘心奉獻給神,配合父親還願;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卻不服父親所起的誓言。我們看見出於血氣和出於聖靈所作的事,實在有很大分別。

 

耶弗他女兒替父親還願 (士11:34-39)

  耶弗他戰勝歸來,怎料第一個從他家出來迎接他的竟然是他獨生的女兒,此外他無兒無女,因此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感謝主他的女兒很明白神的律法,也甘願將自己奉獻,為父親所許的願還願。她只求與同伴到山上,為她終身為處女哀哭。這段經文的結局有不同演繹。有人認為耶弗他真的將他的獨生女兒獻作燔祭歸神。但這樣作有違神的心意,因神明明禁止他的百姓將兒女經火獻祭。耶弗他許願所說的「無論甚麼人」的「人」字原文不一定是指人,可以指牲畜。至於「我也將他獻上」,「也」字是常用的連接詞,可以解作「和」或「或」皆可。所以這節可譯作: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的便歸給神,或(若是牛羊)獻為燔祭。
耶弗他不可能將女兒獻作燔祭

  因為耶弗他被列為信心的見證人之一,他起誓時亦有神的靈充滿,所以他起誓不可能違背神的心意將人獻作火祭。再者燔祭的祭牲必須是公的,所以獻女兒為燔祭也違反獻祭的條例。另外女兒為她終生為處女而哀哭,而不是為自己將離世而哀哭。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耶弗他將他的女兒歸給神終身不嫁服事祂。如何歸給神?歸給神除了藉獻祭外,也可以作拿細耳人。「你曉諭以色列人說: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拿細耳人的願(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要離俗歸耶和華。」(民6:2)因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另外也可能是作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出38:8)。相信耶弗他的女兒也是甘願奉獻自己給神的人,神叫萬事互相效力,藉着聖靈感動耶弗他這樣許願,同時成就了女兒的心願。

 

律法中有關於許願的條例

  申命記23章21-23節說,許過的願是必定要償還的,否則神必追究。但是許願並非必須的。主耶穌甚至教導門徒不可起誓(太5:33-37)。

  為何不可起誓?起誓的意思是,神若答應我們所求,或在某件事上保守我順利度過,我便做一些事報答祂。例如有人會說:神若醫好我的病我便信耶穌,或說神若讓我考進大學,我便更多事奉他。首先神所賜給我們的恩典往往是白白的恩典,不期望我們回報,而我們許多時因能力有限都是無法回報。第二,每件事的成功與否都有神的旨意,他知道一件事如何發展才是對我們有益處。我們斷不能以立願起誓來改變神的心意。我們只需求問神是否願意讓這件事成就?正如大衞遇見敵人時,他總是求問神會不會將敵人交在他手裏,若神不把敵人交在他手中,他便不去出戰。所以我們有患病的可以直接求主醫治,若是神的心意祂必會成就。相反我們起誓的承諾若未能如我們所願償還,便會叫我們陷入難處之中。

 

以法蓮人受懲治 (士12:1-6)

  當基列人對抗亞捫人時曾向以法蓮求助,但以法蓮人沒有施予援手,事後反而誣告耶弗他沒有招聚他們一同作戰,要用火燒耶弗他和他的家。另外以法蓮人說基列人在以法蓮、瑪拿西中間,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意思:難民,難民不用打仗,逃到那裏便在那裏棲息。可能取笑他們當初留在約旦河東,沒有進佔迦南地)。因此以法蓮人遭耶弗他懲治。基列人甚至守住在約旦河渡口,擊殺以法蓮人,當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這悲劇沿自兩個半支派進迦南時的決擇。
找緊神的應許,不要偏離

  最初神應許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主要是在約旦河西一帶。當以色列人擊敗亞摩利人諸王之後,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以色列人見那地適合牧放牲畜,於是便求摩西將那地賜給他們,並答應只留下孩童婦孺,其餘人仍跟其他弟兄繼續打仗,直至將迦南人趕出。這樣以色列的兩個半支派沒有進到真正應許之地,跟其餘九個半支派被約旦河分隔開了。而他們對從東方來的敵人也失去了約旦河的天然屏障,外敵入侵時往往首當其衝。這也成為我們的一點提醒。

  神的應許不像人的許願,人許願未必能還願,但神的應許卻是必定對現的。我們對神的應許信心有多大?會否被一些眼前美好的事物吸引,叫我們停滯不前,令我們失去了神預備給我們更美的賞賜?